2013年3月31日星期日

尊重他人的权利才能享受自己的自由

本来是不想写这样的文章,但是看见太多本来基本观点相似的人相互攻击拼得你死我活。有很多(自称的)基督教徒发帖子说只有普及了基督教才能实现现代文明,也有很多人说儒教是万恶之源,有人说法家是万恶之源,有人说无神论是万恶之源。

我在以前的帖子中已经讨论了文化的问题:文化本身并不是导致我们落后的原因,当今主要的问题是程序和制度的问题。本帖中不想多加论证。

我看见的是论坛之中,骂孔子的、骂法家的、骂基督教的、骂无神论的,骂声一片。可是大家想过没有,如果你是追求一个发达国家式的时代,我们难道不该拥有发达国家的价值观么?什么是发达国家的价值观?一个最基本的价值观叫做自由:罗斯福总统说人有四大自由,其中一个自由叫做信仰的自由,不论拜孔子也好,拜耶稣也好,或者什么都不拜也好,这不都是信仰的问题么?普世价值认为,人的权利终止于侵犯到他人自由之时。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权力侵犯他人自由,包括对孔子也好,耶稣也好,佛陀也好的信仰。

你认为孔子是大贤良师也好,是卑鄙小人也好,那是你自己的看法;你认为世界是耶稣的也好,是佛陀的也好,是自然的也好,那也是你自己的信念。我们可以坚信自己的信仰,但是没有必要强迫别人和你一样信仰,也不应该当着他人的面大骂人家的信仰。如果你去清真寺大骂默罕默德,你被人揍了绝对没有人同情你。如果你去教堂骂耶稣,你被人揍了那是自找苦吃。

在今天这个思想多元化的时代里,如果没有基本的关于信仰自由的宽容的话,那么人人之间肯定会你死我活。试想,一个原教旨主义的穆斯林和原教旨主义的基督徒在一起,他们多半会打起架来。为什么今天发达国家内部这么安定呢?原因就是相互的宽容,相互的尊重,相互不侵犯包括信仰自由在内的各种自由。

只要不侵犯他人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自由,你相信什么那是你自己的自由,他人没有权利侵犯,包括不被诽谤和不被强迫的自由。为什么我们反感乌有和午茅呢?就是因为他们的权利侵犯到了我们的自由嘛。欧美也有很多乌有般的智障,但是在人家的制度下,这些智障们兴不起大浪来,侵犯不到他人的权利,所以发达国家的人根本不去理会这些SB。

我们讨厌乌有午茅,因为他们侵犯到了我们的权利,但是我们不能扩大仇恨范围。如果没有证据证明人家的信仰妨害到你的权利了,你没有理由诽谤和攻击人家的自由。我们不是期望一个道不同亦相为谋的时代么?如果你追求的是一个多元化的未来,一个宽容的未来,一个像普世价值的未来,一个现代文明的未来,我们不该宽容的看待自己不那么认同的他人的信仰么?

我们不缺原创的精神,我们缺的是原创的能力

经常看见有人呼吁中国人应该有原创的精神。我也曾经写过帖子说现阶段的我们并不需要原创的东西,我们只需要老老实实的向人家学习就可以了。这个帖子遭到了很多人正义凛然、义愤填膺的指责:“我们怎么能不要原创东西呢?中国就是缺乏原创的精神”

中国人真的缺乏原创的精神么?回顾一下四五十年以前,那个最荒谬的时代里,中国人的原创精神可谓表现的淋漓尽致!到太阳上挖煤,你想到过没有?“一个萝卜千斤重,十个毛驴拉不动”你想到过没有?“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你想到过没有?“亩产万斤”你想到过没有?虽然看着可笑,仔细想想这些不都是原创么?能说中国人没有原创精神么?中国人是极其好面子的民族,我们谁不想做个世界第一呢?中国人能没有原创的精神么?

有人指责到中国人是山寨大国,因为中国人没有原创的精神。中国人倒是想不山寨了,但是能不山寨么?我们有苹果和微软的技术么?我们有良好的汽车发动机的生产线么?你不山寨人家的,你自己能开发出来么?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你如果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你怎么能造出航天飞机呢?中国人是最不缺原创精神的民族,但是今天的我们却缺乏原创的能力。刻意回避原创能力,而强调原创的精神,那就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思维。这种思维难道真的能让中国繁荣富强么?

没有原创的能力,那你的“原创”就都是不能用的废品!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当初没有生产钢的能力,但是要搞钢铁赶英超美,那后果就是全国炼钢渣。

如果一个小学生想造航天飞机,请问他该怎么做?很简单嘛,努力学习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原创的能力该怎么办?还是学习啊!在你学识达到能造航天飞机之前,你不能迫不及待的去搞研究。同样,在中华没有赶上发达国家和地区之前,你也不要标新立异的运用自己的“原创理论”来指导社会实践,因为你的东西即使正确可能早就被人家提出来并完善了,更何况没有原创能力的“原创”多半是不能用的废品,用它来指导社会实践是非常危险的!

现阶段的我们,由于缺乏原创能力,所以应该老老实实的向人家学习,不要去一天到晚分析人家怎么不好。你多学点人家的东西,等到学会了,赶上了人家之后,再来分析这些东西里有没有什么妨碍进一步发展的成分,以及如何改良这些问题。当然,我是赞成向与我们情况最接近的地区学习,因为这样可以避免许多文化和社会问题上的不兼容。今天谁与我们最接近?对岸啊!向他们学习不就行了么?人家也是中国人,人家也认同中华文化,人家的路已经走好,哪儿有坑,哪儿有坡,人家都探好了,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自己标新立异的提那么多未必靠谱的新理论和“原创”呢?现阶段的我们老老实实的跟同胞学习就行了嘛。沿着同胞的路,等赶上同胞之后再思考中华进一步的前途,这样才是理智的!

2013年3月29日星期五

如果中华真的有什么劣根,那就是那些大谈中华劣根性的人

如果有人说北高丽民族有劣根性,那么南高丽一定会扇他个大嘴巴。如果有人说东柏林人有劣根性,那么西柏林人一定会踹他屁股。但是为什么在对岸已经证明中华不劣等的今天,中华的劣根论依然大行其道呢?

日本不论历史上还是今天,任何一个时期,除了今天的制度和欧美相似之外,哪一点不是和中国人更相似呢?台岛上的中国人由于上世纪中叶大量迁入外省人,所以台岛和大陆的差异,比大陆许多省之间的差异还要小得多,两广和福建人说的话,其他省的人多半听不懂,但是台湾人说的话全国人民都听的懂。但是,许多人依然不顾这个事实,恶意的夸大台岛和大陆的区别,同时刻意忽略日本和欧美的差异。说到底,三八线和柏林墙两边除了制度之外有什么不同?难道一个优秀而另一个劣等?

大谈劣根性的人说中国今天有这么多奴才,所以我们实现不了人家的文明。这简直是颠倒黑白:即使在今天的德国,依然有人高呼Hi Hitler;在今天的日本梦想着大东亚共荣的人也不少;就是在英美法,极端排外的人也大有人在。但是,他们成为不了主流,他们不可能翻起大浪,因为在法制和自由的时代里,他们是无法鼓动起人民的。这就是程序正义的伟大力量!实际上并不是消除了落后思想,才可以实行程序正义;而是实行了程序正义,才能限制住了落后思想的影响。在今天,只要不是非洲生活在树上的部落,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可以实现程序正义的。现代文明是一个普适的文明,日韩港台新已经把西方文明东方化了,他们的成功证明东方民族也是适用这个文明的。

那些大谈劣根性的人,说到底就是国情论者。与中华文化劣等论和中华人种劣等论者一样,他们即使嘴上说向往和羡慕发达国家,但是实际上他们的结论和所有午茅、乌有一样:外国再好,现在我们也不能向人家学,因为我们有我们的特色和国情,就算要向他们学习,也要等一千年后条件变好了之后再学。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包括台岛上的中华民族)都证实可行的文明,各种劣等论和国情论者却认为在中国(排除港澳台)不可行。真是荒唐!所以,如果中华真的有什么劣根,那就是那些大谈中华劣根性的人!

2013年3月23日星期六

战争论

人类的历史几乎可以说是战争的历史,因为人类是自然界中最强大的存在,能够威胁到人类的敌人只有人类自己。人类解决两群人之间矛盾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融合,一个是战争。由于在战争中人类的敌人也是人类,因此战争的战法也在不断的升级。

说起人类的战争实际上,到今天为止已经经历了五个阶段:

在大规模使用兵器之前,人类的战争是无武器的战争,我们可以称之为“爪牙战争”,这个时期至少持续了数万年。“爪牙战争”的特点是人多凭借人类天生的力量作战,最早的人用这种方式作战估计是要用牙咬用手挠的,后来人们发现用拳头和脚会更有效些,因为攻击范围、攻击速度和攻击效果都非常好。爪牙战争发展到了最高级,就是各种拳法、武术、空手道、拳击等等,这些技能把人类自身条件下的攻击力提高到最强。

后来人们发明了工具,人类的战争开始用刀枪棍棒了,可以称之为“冷兵器战争”,这个时期至少持续了数千年。冷兵器战争大概起源于石头木头棒子的使用,最早的冷兵器不是石头就是木头棒子,后来人类学会了使用金属,于是就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冷兵器。冷兵器的最高阶段是发明了弓弩、投石机、利剑以及长兵器。冷兵器的战争中人们总结出许多兵法和阵法,这使得冷兵器的杀伤力远远大于拳头。

到了近代,人类发明了火器,人类的战争升级为“热兵器战争”,这个时期持续了数百年。不过不算古代的火攻计策的话,火器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的火器使用。到了明朝时期,还出现了使用火器的专门军队——神机营。但是,热兵器是在西方“发扬光大”的,枪炮成为热兵器的主流,而坦克和飞机则是热兵器的极致。这个破坏力是前人无法想象的。

二战时期,人类发明了导弹和核弹,人类的战争升级为“无人战争”,这个时期到今天有数十年历史。无人战争可以不需要离开自己的阵地就与敌人展开战斗。洲际导弹发明之后,可以精确打击全球的任何一点的目标,如果在导弹上在放上核,那么杀伤力惊人。

按照这个规律,是不是还有一种数年历史的战争呢?如果有这种战争,难道它只能持续几年?肯定不是,因为人类不是只有几年的存在。按照这个规律,我们可以把前四种战争视为一个大类,姑且叫做“暴力战争”吧,前面四个战争阶段就是“暴力战争”的四个阶段。从时间规律看来“暴力战争”应该走到头了,人类将进入一个“暴力战争”至少不是主要战争形势的阶段。

那么人类现在面临着一个新的大类的战争是什么呢?我们姑且称之为“非暴力战争”。今天的我们已经进入了“非暴力战争”的第一个阶段。从“暴力战争”的历史规律来看,今天这个阶段将持续一段非常长的时间。今天的我们进入了一个“经济战争”的时代!

对前四种已知战争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些分析结果将指导我们如何在当今这个“经济战争”中“应战”。

前面提到战争阶段的持续时间有规律,从“爪牙战争”的数万年,到“冷兵器战争”的数千年,再到“热兵器战争”的数百年,最后是“无人战争”的数十年。恐怕这是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使得战争武器的进化越来越快的缘故。

人类的战争武器威力在每个阶段都比前一阶段强许多许多:“爪牙战争”对付的是自己数米范围之内的最多十多个敌人,破坏力有限。“冷兵器战争”则凭借长兵器和弓箭的威力可以攻击近百米范围内的近百个敌人,破坏力明显增强;“热兵器战争”的飞机大炮能杀伤万米内的近万人,非常暴力。到了“无人战争”时代,战争双方都已经掌握了完全毁灭对方的手段。然而地球有限,“无人战争”的最后结果很可能是没有任何一方受益。因此人类用恐怖的方式维持住了和平,人类也将慢慢丧失“暴力战争”的能力。

然而所谓的“和平”不是真正的相安无事,人类依然在进行着战争,这种战争就是“经济战争”,这是一种和平的战争。经济战的威力是相当巨大的,它可以让人无法生活下去,甚至有毁灭一个文化的可能。杀伤面积巨大,如果玩不好还会对经济战的实施一方自己产生重大影响。

在战争方式转移之时,人们会发现原始一档的战争方法完全不是先进一档的战争方式的对手。所谓“功夫再高,也怕菜刀;功夫再好,一枪撂倒”说的就是“爪牙战争”的绝顶高手也要顾虑“冷兵器战争”的士兵;而“冷兵器战争”的一流力量,也不是“热兵器战争”的新兵的对手。大清时代的义和团里,也许有的人真有点功夫,可是在洋枪面前就是靶子,因为他们还妄想用大刀片子砍枪炮。

战争的第二个规律是人类越来越文明。尽管,战争的杀伤力越来越大,但是人类越来越刻意减小战争对他人的伤害。因此古代有与不杀手无寸铁的敌人的大侠武德,近代有善待战俘的日内瓦公约,到了“无人战争”基本上是以核威胁的形式开战了,斗的实际上就是“嘴炮”。这不代表人类战争的终止,而是人类力图找到一个双方共赢的斗争方式,当然各方还是希望在共赢之中多赢一些。

战争的第三个规律是战争的分工越来越明显,团体作战程度越来越高。“爪牙战争”中的战士个个是可以单独行动的全能的高手——否则就被干掉了。“冷兵器战争”中的战士不用个人实力超强,因为他们可以凭借阵法克敌,同时“冷兵器战争”中的谋士军师可能还是文人,当然得有行军的脚力,毕竟像诸葛亮这种用锦囊的军师是稀缺货。到了“热兵器战争”时代,一个文弱的人经过几个月的训练也可以拿枪开战了,而军队中的分工进一步细化。到了“无人战争”时代,已经可以专门使用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来操作按钮进行战争了。

可以预料的是,到了进入“经济战争”的今天,战争的主力就是各种文人,各种科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家了。他们以一个国家为单位通过最职业化的操作行使着过去拿枪的武人行使的保护民族的重任。

当高一档次的战争丧失了作战的条件(比如作战的团体组合,作战的武器等等),那么低一档次的“蛮族”是可怕的。有句话叫做“野蛮是不可战胜的”大概就说的是这种情况。但是,当一个民族熟悉了新的战争方式,那么低档次的战争方式就完全不足挂齿了。

最后,战争的观赏性随着战争的进化也在慢慢降低。武术和拳击可以当作非常好的观赏项目,演练兵阵则不会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事情,实弹演习基本上没有什么观赏性,至于在电脑房里按按钮的宅男们则更是毫无看头——难道翻两个跟斗然后按下按钮,再摆个黄飞鸿的造型?

“暴力战争”会不会再来,我不知道,因为现在正处在“暴力战争”和“非暴力战争”转型的时代,存在许多不可预料的因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战争以暴力的形式出现的机会将越来越少。了解了战争的发展规律,我们再来看看今天的情况。很多人担心战争,其实战争早就打响了!大清时候有人相信屎尿和刀剑可以抵御洋枪洋炮,我们觉得可笑非常。但是如果今天我们还不知道敌人再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我们作战的话,我们的后人更会耻笑我们的。

今天的战争是经济的战争,战果就是看谁能让自己的族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样工作一个小时,看看谁能让自己的族人拿到更高的薪酬,看谁能让对方的族人给自己的族人打工。从这个战争形势来看,我们似乎已经输得很惨了。

大同论

人类把自己人为的分成了各种民族,然后在民族间挖出鸿沟。明明同样是人,但是一定要分你那边的和我这边的,然后相互之间争夺一切资源。人类历史上传说中的妖怪,很多其实只不过是异族。比如汉族传说中的蚩尤:“人头牛蹄,四目六手,食沙石子”,实际上蚩尤应该是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的祖先。人们总把他族人视为妖怪,而对于妖怪就无条件的恨,必须铲除,远古时代是不会有人讨论妖怪到底有没有人性的。所以远古时代中两个不同的民族间是无条件的仇敌。然而,人类也会无条件的信任自己人,哪怕那个自己人是从前的仇人。炎黄两个部落尽管曾经相互敌对,但是一旦成为统一的部落联盟了,就相互密不可分。但是,尽管人们一次又一次的经验表明,自己的仇敌也不是个个都是坏蛋,然而人们始终默认那些不熟悉的民族是对自己有害的。

为什么人类存在着这么多分歧,存在着这么多非理性呢?原因也许可以解释为:在自然界中,单个的人是毫无防备能力的,单个的人跑不过马,咬不过狼,游不过鱼,爬树都比不上猴子,单个的人没有任何看家本领能让自己在自然界中生存下去,所以单个的人在心底之中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感。然而,一个一个的人一旦结合成一个群体,这将是自然界中最强大的力量,无论狮子、老虎、黑熊、大象都不能不向人群低头,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威胁到人类的物种就是另一群人,因此人类唯一需要提防的就是另一群人。源于内心的恐惧感,不得不结合成一群人的存在方式,以及只需要提防另一群人的心理使得人类人为的把人群分为你的我的。把一切不认为是自己民族的东西都视为有害的,把一切自己的东西全默认为正确的。知道极其充足的证据摆在面前之时才会勉强改变一下固有的想法。这就是原始的人性!

人类的文明的进程就是不断突破这种原始人性,不断相互认同的过程。人类的最终化就是大同。

大同就是不同人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种族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人是有思想的生命。因此大同是建立在一个公允的、普适的价值之上的。这种公允、普适、宽容、合理的价值观使得原本不同群体的人相互认同。只有把对方视为和自己一样的人,不比自己高贵,更不比自己低贱,两个不同的群体才有融合的可能。如果把对方视为主子或者视为奴才,两个群体即使共存多年也不可能融合。比如大清存在三百年,但是旗人和汉人不可能融合,然而民国的几十年时间就让对立了三百年的两个民族迅速融合。可见,不能不说平等、宽容和相互理解是民族认同的核心价值。

大同不是绝对平均,所谓大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古人希望的大同在我们今天已经基本实现,而今天的人类又在追求更高层次的大同。汉晋时期的人,大概认为鲜卑能和汉人融合就基本大同了,宋朝时期的人大概认为契丹和汉人能为一家就大同了。先秦时代所谓的天下就是今天的汉地,先秦时期追求的“天下大同”从秦朝到汉朝就已经完成了。但是今天的我们依然在期盼更深层次的大同。那就是地球上的人类能够相互认同,相互平等的共处。可以预料到将来,实现了今天认为的大同之后,人与人之间依然会有许多不同,那时候的人将会追求更更高层次的大同了。

大同之后人类将认同共同的价值观,将不分彼此(至少在今天人看来那是个“不分彼此”的时代,当然将来的人们可能还是认为会有彼此之分,比如不是同一个家族就不是自己人,那时候就需要追求更高级的大同了)。今人的荣辱在后人看来只会客观分析,而少有切身感受。当年炎黄之间仇深似海,“炎黄的大同”使得我们这些后代们不会感受到这种切齿之恨。当年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杀的昏天暗地,今天的中华民族也不会相互仇视。(当然,炎黄的大同已经彻底完成,今天没有任何人能挑起炎黄之间的后代的不认同了。但是炎黄和蚩尤的大同还不那么彻底)。

有人说曾经辉煌过的民族永远不会沉沦,这恐怕是乐观过度了。比如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今天就完全消失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力不是血统,一个民族的消失不是其血统消失了,而是其文化消失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力是靠什么维持的呢?通常而言包括这个民族所占有的自然资源、历史沉淀、经济秩序、文学法律等等,这些客观资源一旦损失,一个民族的文化就会营养不良;这些客观资源一旦消失,一个民族的文化就会消亡。那么如何判断一个民族是否消失了呢?就是看大同之后的文化,如果大同之后的文化找不到这个民族的任何影子,那么这个民族就真的消失了。

大同是一个人类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一族之人如果不被灭尽,那么一定会走向大同。今天我们努力与否,我们的后代都必将走入大同。不是大同他人就是被他人大同。我们今天的所有努力只不过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更有尊严的通向大同,同时让大同后的文化中,能有更多的比例是起源于我们的文化。

全盘台化是中华的最佳出路

用“目不见睫”这个词来形容华人对中华出路的苦苦思索是非常贴切的。因为能让中华走出困境的康庄大道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了,而且已经有同胞实践证明可行了,这就是台岛。

许多人说我们不能向西方学习,西方和我们的文化不同;我们也不能向日韩学习,因为日韩对我们觊觎已久;我们甚至不能向港新学习,因为他们许多社会习惯和我们不一样。好吧,我姑且认为这些话多多少少有些道理。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能向台岛学习!

实际上,台岛和我们有什么区别呢?都说着中国话(而且还是正宗的普通话——他们称之为国语),写着中国字,吃着中国饭,过着中国节。台岛的自然地理比例与大陆也很相近,有山有水,有适宜耕作的土地,也有不适宜耕作的地方。不但如此,二战之后台岛上大量的迁入了大陆各省之人,所以台岛上甚至拥有全国各省的各种独特文化。因此,无论从血统来看,文化来看,从任何一个方面来看,台岛实际上就是一个微型的全中华!台岛就是中华如何前进的一块试验田。今天,台岛成功了,这说明台岛的路是完完全全适合于中华的,这是一条证实可行的中华出路。

大多数国家通向现代文明都必须自己探路,在探路之中也许会出现许多不可预料的事情。但是,现代成功的文明国家都以自己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成功的闯出了一条适合于自己的路。而今天的我们,在面对一条同胞已经帮我们开拓好了的路,我们都不敢走吗?

全盘台化应该成为当今华人的共识。当今的华人应该避免那些多余辩论,辩论这东西本来就属于事态未明了之前的事情,一旦事态明了了再辩论就是诡辩了:大家都看见是白的东西,诡辩的人非要说成是黑的。

有人说中国人人种不好,那么请看看台岛,他们和我们是同一种人,血统没有任何区别,今天要是发明一个基因武器能把台湾人消灭掉,就能把大陆人消灭掉。他们能做好我们为什么不能?

有人说中国文化不好,那么请看台岛,他们和我们一样说中国话,用中国字,吃中国菜。他们能做好的,我们为什么不能。也许有的人还要强调因为台岛已经“实际上”放弃了中华文化。这个论点虽然可笑,但是还是不要争论,因为中华没有时间争论了。那么,我们也可以“‘实际上’放弃中华文化”嘛。台湾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你认为台岛放弃了哪部分,保留了哪部分,那么我们也放弃那部分,保留那部分。

有人说中国人是受了中华五千年的专~制之毒,但是台岛在那里屹立着呢,她的存在证明:我们即使有什么内在的问题,历史不会超过几十年,而几十年的东西不可能牢不可破!好吧,还是不要争论,因为中华没有时间争论了。那么台岛是怎么消除了专~制之毒的,我们就怎么消除它。

有人说中国人欠管,我觉得这种人欠揍。好吧,不要争论,因为中华没时间争论了。那么台岛是怎么把“欠管”的人变成“有公民意识”的人,那么我们就怎么做吧。

其实不少国人面子心理太强了,根本放不下面子去向欧美日韩学习——“想当初你们还是夷人蛮子呢,我为什么要向你们学习?”好吧,那我们就向台岛学习吧,这是我们的同胞,我们向自己的同胞学习为什么还会感到耻辱呢?我们向自己的兄长学习为什么还会有所顾虑呢?

全盘向台岛学习的好处远不止如此。全盘台化还可以促进两岸的相互认同,使得中华民族能再次牢牢的团结在一起;同时全盘台化拥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没有人会猜忌台岛人想侵略我们,因为他们就是我们。

全盘台化是当今中华最好的出路,这条路可以避免许多前进上的挫折,会避免前进路上的许多阵痛,因为台岛同胞已经替全中华遭受过了这些痛楚,他们已经告诉我们如何在这条路上避免这些痛楚了。这是台岛同胞为中华做出的最大贡献,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这份献给全中华的厚礼。

不要争论了,空谈误国!在任何争论面前,我们应该首先想到台岛,因为台湾人是我们的同胞,他们就是我们。全盘台化就是全面复兴中华文明。

2013年3月16日星期六

司法独立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一个告别了权威崇拜的社会居然能够运行的更好,这是历史上的人们无法想象的。在没有权威的时代里,是什么机制使得原本自私的个人却能够结合成一个充满正义和生机的社会呢?

数千年的历史告诉人类一个真理:制度比人可靠。在生产力足以支持现代制度的今天,分权成为最有效率的制度的基础,而分权的最关键之处是司法权。这是因为行政权和立法权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候很难截然分开,看看今天发达国家就知道了,国会作为立法权的单位很多时候需要起到协助和监督行政权的作用,而总统作为行政权的最高单位,有时候发布一些行政命令又有立法权的影子在里面。实际上总统和国会相互牵制是一个国家运行良好的保障。

唯一可以真正从实际上和形式上都独立出去的权力是司法权。司法独立可以保证分权良好的进行下去,司法独立是最容易做到的分权,也是分权的最主要内容。试想一场裁判员兼球员的球赛有什么公平可言?没有公平,又有什么正义可言?如果大法官们要必须遵从行政权的指令的话,行政权岂不是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了?

只要司法能独立,法官不用受制于任何其他权力,其他权力有利益也恩泽不到法官,有权力也威胁不到法官,法官相互之间独立,使得司法权的掌控者不敢轻易与其他权力结合。这样的制度下,法官本人与任何事件人都无利益冲突和关系,也不敢有关系,这时候法官的最大利益就只有两个了:第一保住自己的饭碗,因此会秉公处理;第二实现追求正义的理想,因此还是会秉公处理。法官也是人,人就一定会做那些最大利益的事情。司法独立可以使各种非法的利益成为高风险,使得这些利益小于饭碗和追求正义的收益。于是公平正义就可以以司法正义的形式实现。

传说当年德国皇帝遇到个钉子户,于是上法院打官司,结果还打输了。后来这个胆大包天的法案成为了德国司法独立的一面旗帜。试问法官怎么那么牛逼敢判皇帝败述?这就是司法独立,因为即使是皇帝,法官也不用过于担心。德国今天发展的相当强大不能不说与其司法独立相关。

司法独立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它是最容易操作,最容易实现,最基本的,最主要的一项分权,如果司法独立实现了,国家就已经有一条腿跨进了现代文明之中了。

2013年3月15日星期五

简体字的原罪

港台的朋友一提到简化字就厌恶非常,有句话叫做“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廠空空,麵無麥,運無車...”从这些话中容易看出来他们对简化字的鄙视,讽之为残体字。(当然,说繁体字似乎也是一种贬称,所以本文中称其为“正体字”)

关于汉字简化的争论由来已久。反对者们认为简化字割断了历史;割断了汉字间的内在联系,反而影响汉字学习效果;使汉字丧失了美感;一简体对多正体的情况,也造成了汉字内涵的遗失。

有反对者就有支持者,简化字的支持者们认为,简化字书写快捷方便,使字体缩小,利于电脑文本输入,不要求电子设备的高分辨率,利于学习等等。

这两方的观点虽然激烈,其实都无关痛痒。两方观点都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先来谈谈反对的观点:说到简化字割断历史,那么文字的每一个进步都可以认为是割断历史。秦始皇用李斯的小篆代替了战国时期的大篆。如果说割断历史,这就是割断历史,不仅如此,还可以说秦朝的文字改革也消灭了汉字的多样性;再看篆书变隶书,这在当时来说也可以视为破坏了汉字内在联系和内涵的意识,因为篆书是象形文字变来的,汉字原本是一幅一幅的画,现在变成隶书楷书了,怎么看都不像是它表示的那个样子,比如“水”字,篆书中很像是流水的样子,但是隶书楷书中再也看不出来了,如果要上纲上线这可谓是破坏汉字内涵的一件大事了;最后看宋体字成为正宗印刷体,这可谓消灭了汉字书法的多样性,让汉字的美感大幅度消失,我们在印刷的书中再也看不到颜体、欧体、柳体、赵体的美丽神韵了。这么说来小篆代替大篆,隶书楷书代替篆书,宋体字成为标准印刷字这些事情都是历史上的文化大倒退咯?更况且,汉字简化的事情不只是大陆在做,日本也在做,日本简化汉字的力度不比大陆轻多少,但是也没见到日本因此而损失多大的文化啊。

再来谈谈支持者的观点:说到方便书写的确可能会如此,不过现在这个时代越来越不需要人用纸笔进行书写了,在这个电脑普及的时代里,用键盘敲字,不论是正体字还是简体字都没有太大区别——或者说没有任何区别。简体字的这个优点越来越成为摆设了;再说分辨率问题,不错简体字对于电子设备的分辨率要求不高,但是电子产品的换代速度相当快,只需要一代人时间分辨率对于正体简体来说就不是重要问题了,然而文字难道只是让我们用一代人的么?拿这个来作为简化字的优点简直太短视了;说道简体字利于普及教育,也许简体字真的对普及教育有一点点利,但是教育的普及本不决定于文字的正简,否则为什么现在港澳台的文盲率反而低于大陆呢?

其实赞成正体字的人大多是因为从小学的就是正体字,赞成简体字的人多半也是从小就看惯了简体字而已。大家都认为对方应该学习自己熟悉的这个字体而已。当然,两方说的也都有一定道理,简体字的优缺点都是存在的。但是即使简体字有不好的一面,也许它确实对汉字进行了过大的简化,但是这个缺点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也许简化字有好的一面,也许它的确有利于今天汉字的普及和适应电子时代的要求,但是这个优点实在小得不值一提。

我并不想为简体字说什么好话,我只是想说,如果天真的认为简体字的争议就是上述这些问题的话,那么就严重的低估了简体字对我们民族的伤害了。其实简体字是生来就带有原罪的,那么简体字的原罪是什么呢?要谈这个问题,首先要说一说汉字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重要性。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消灭封建制度的国家,封建制度就是分封建国制度,也就是战国以前的制度,秦始皇之后,中国实行的是统一的帝国制度。在这么大一片土地上实现一个统一帝国,在古代这种交通不便的时代里是不可想象的。因为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主体民族,统一的主体民族需要统一的语言。然而在古代这种交流很难的时代里,语言是相当难以统一的,因为没有交流,各个地方的人会依照自己的习惯和环境发自己的音说自己的话,因此会产生不同的方言。即使同一种语言在缺乏交流的古代,也很容易出现分化。今天的欧洲那些拉丁语国家语言都来自拉丁语,但是法语和英语,德语和意大利语很显然是几种不同的语言。因为拉丁语是表音的语言,文字会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会随着各种方言分化成不同语言。而汉字是表意的文字,不会因为发音的不同而随便变化,反而会抑制住方言发音的继续分化。所以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的内在粘合剂,也是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因如此,汉字的任何变革必须在全民族共同共识下进行。变动的大也好,小也好,都不是大问题,问题是必须整个民族一起行动。否则破坏了汉字的统一性,就加速了民族内部的不认同,就会加速了民族的决裂。日本进行了文字改革,他们是一个整体,因为他们并不把其他非日本的汉语使用者视为同族(至少是从近代到当今),因此汉字再怎么改也不会伤及他们的文化和民族。我们进行的文字改革,是在这种背景之下的么?所以,其实简化字本身也许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它的生世却不那么光彩。可以把简化字看作一个偷情的二奶的私生子,他本身可能并无不是,也许他本身还很优秀,但是他的出生却是个令人不齿的行为的产物。

了解了正简字的真正问题所在之后,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更加明显了。现在我们面临的难题不是正体字好还是简体字好的问题,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正简的不同使我们民族内的认同度大为削减的问题,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文字统一,进而让文化认同,避免民族的分裂。

在今天这个时代里,任何事情都必须商量着来,双方要都满意才行。因此需要成立一个“汉字统一委员会”,大家商量该怎么把汉字统一起来,当然双方一定会有各种妥协退让、讨价还价,但是这个委员会的最终宗旨不应该是如何对汉字结构进行合理改进或者还原,而应该是如何确定出一个能让全民族都认同的同一种汉字。

当然,任何一个变革都是一场社会手术,我们应该让一次手术尽量的多解决更多问题。因此如果有远见的话,应该联合日韩越新等传统汉字圈内的国家,以平等的原则共同商议汉字统一问题,日本还在使用汉字,韩国也许将来会全面恢复汉字,越南说不定也会在哪一天再次启用汉字,不管怎么样,一场平等的汉字统一工作让各国都认同这是现有的汉字,大家都会用的汉字。这对于今后缓和和解决东亚文化圈内的各种矛盾有深远意义。

汉字的统一工作,应该以现有正体、简体、日体、韩体以及历史上的越南汉字等大家可能还在用着的文字为基础,大家讨价还价商量每一个字,确定每个字该用谁的最好。当然,统一文字仅限于常用字,那些非常用字还是按照个人习惯不强求了吧。

2013年3月10日星期日

程序正义是当今国家层面上唯一可行的正义

正义这个词儿总是让人热血澎湃,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一个正面的不能再正面的词儿了.但是,在现实之中正义并不是只有唯一的内涵.人类有着无数种正义观,许多正义观甚至相互冲突.当各种正义相互冲突之时,人们就会根据自己对正义的理解而把各种正义分为不同级别,低级别的正义要让位于高级别的正义.譬如大义灭亲,忠孝不能两全之类的话都是对不同正义划分级别之后再相互比较得出的结论.曹植在<白马篇>中写道"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虽有"父母且不顾"的"绝情话",却无法磨灭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这也是人们认同"不同正义之间有主次"的例证.

事实上,正义有时候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无坚不摧,许多时候正义是软弱的.充斥着各种正义时候,人们有时会陷入两难的境地.毕竟人非圣贤,谁能有能力全知全能而把事情做得滴水不漏呢?为美国奠定超级大国基础的伟大的林肯总统被一个叫约翰的人暗杀,在暗杀了这个伟人之后,约翰大喊道:"这就是暴君的下场!".尽管林肯为美国做了这么多事情,他本人的道德情操也无与伦比.但是在约翰看来,刺杀林肯却是一个最大的正义;为日本崛起立下汗马功劳的大久保利通被岛田一郎暗杀,大久保利通为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不懈奋斗倾尽心血,然而岛田一郎却以"除奸"的名义在刺杀了这个他们民族的英雄,在岛田一郎的心中,难道他不认为自己是在为正义而奋斗么?

通常而言,人们对各种正义的排序与自身所处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等许多因素都有关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心中的最高正义,这些正义未必能被别人认同.每个团体也可以有每个团体的最高正义,但是未必能适用于其他团体.譬如,医生遵从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谈到,不论是谁,只要是病人,医生就应该给予医治.这就是医生的职业道德,也就是作为医生这个职业的正义.这种职业正义未必能被其他人认同,比如有人说如果是个坏人那么不就成了为虎作伥了?

尽管每个个人或团体都有理由也有必要坚持自己的正义,但是在国家这个层面上这些正义却未必适用.那么在国家这个层面上,怎么样才是正义的呢?由于一个国家之中公民的素质参差不齐,社会各阶层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所以某些被部分人认为的最高正义,未必能够被其他人认同.在国家层面上这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条件下,各种正义都会暴露出其软弱的弊端来.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在寻求一个在国家层面上可行的正义,为了尝试各种正义是否能适用于国家层面,人类经历了许多痛苦的挣扎.直到几百年前,人类终于找到一个国家层面上可行的正义:程序正义.

如同其他正义那样,程序正义有着各种缺陷,但是这个正义却是人类找到的一个最不坏的正义.在程序正义之中,即使是罪大恶极之人在审判之前都不是犯人,即使是令人生厌的恶棍也有权利要求律师的辩护,即使是万分确定的案件没有证据也无法判断...这些看似不通情理的观念实际上最大程度的杜绝了冤案的发生,也就是最大程度的防止了社会的非正义的发生.程序的正义看似维护了恶人的权益,但是实际上它最大限度的维护着好人的权益.

程序正义首先除去了那些明显的冤案.因此许多案情不那么明显的案件就会脱颖而出了,这些案件不是程序正义造出来的,而正是因为程序正义消除了那些案情明显的案件之后,这些案件才会被关注.要解决这些案件需要极高的技巧,需要极好的推理能力.程序正义使得执行者们不得不用事实和智力较量,使得法庭对决成为社会中最经常的较量.这种较量源源不断的把正义输送给每一个普通人,使得每个人都能用正义捍卫自己的权利,使得国家内部矛盾最大限度降低,使得国家欣欣向荣.

2013年3月1日星期五

为什么又抢蜡烛了?“流言止于智者”乎???

2012年冬至前,四川掀起了抢购风潮。继前年流传吃盐防辐射之后,2012年又流传出冬至黑三天的流言,人们纷纷去抢购蜡烛。

这个新闻一经披露马上引来无数评论,大多数人袖手看热闹,然后低下头故作沉思状,接着昂头呈45度角感叹道:“哎,愚民啊,流言止于智者”,然后摇摇头,踱起方步离开。

但是,流言止于智者乎?这些自以为明智的“智者”们,你们是不是认为中国人之所以做这些荒唐的事情是因为中国人太SB了?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别国是怎样的情形。在许多发达国家,并不像我们想象的多么精明,其实他们傻得可爱。在美国,不会算两位数的加减乘除的人大有人在;天天吃牛肉的美国人居然还有许多不知道牛是什么样的;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的人还真不少。在东面的岛国,他们走在大街上,居然毫无警觉的把手机挂在背包外面(岛国的例子就不多举了,因为很多人不喜欢岛国)。看上去每个人都是傻乎乎的。

反观我们的大妈大婶,能通过肉眼辨别出要买的菜和肉的成色、属性、保鲜期、价值。。。。。。就连钞票是真是假,许多人都能用肉眼辨别出来,要知道,在外国这可是高精仪器才能胜任的技术活啊。能做到这一步,难道还有人怀疑中国人的智商么?

但是为什么抢盐抢蜡烛的荒唐事情,没有发生在那些“傻瓜”成堆的国度里,却反而发生在我们这个“智者”之国中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人家没有被忽悠过,就这么简单,人家绝对的相信电视中专家的分析。当你信得过医生的时候,你就不必自己成为医生;当你信得过投资专家的时候,你就不必自己成为投资专家;当你信得过科学家的时候,你就不必自己成为科学家。。。这是个极其简单的逻辑!

“流言止于智者”乎?不对!流言止于信赖!

“流言止于智者”这句话是先秦荀子说的,今天的时代和荀子的时代已经大不相同了,继续死死信奉着这句话的人,智商也只能停留在先秦时代!其实不知道“碘片防辐射的原理”不是真正的愚昧,不知道“地球与太阳的关系”不是真正的愚昧,“不知道自己愚昧,更不知道自己何处愚昧”才是真正的愚昧!

关于岛国地震的随想

东面的岛国地震了,可不知道为什么国人会如此的幸灾乐祸,仿佛在这一刻国人所有的憋屈都得到了释放。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个可悲的心态,因为这就是Q哥的精神胜利法。

还有多少国人无耻的说这是天谴,仿佛老天就是个中国人似的。这种话和四年前莎大娘的观点保持了高度的一致,莎朗大娘一定想不到虽然她被这个远东的国家骂得体无完肤,但是这个国家却是她的观点的真正支持者啊!天灾是一种破坏人类的无差别的灾难,把击败对手的期望寄托给天灾,是多么卑微的弱者心态啊?

但是,更严重的是,卑微的弱者们完全视而不见的是,岛国在近百年来,历次受灾后的损失在不断的减少,这是个多么可怕的民族?这么一个资源匮乏、灾难频发、弹丸之地的岛国居然强大到这个地步,各位不觉得胆战心惊么?岛国像一个不断挑战强者然后战胜强者的拳击手一样在磨砺着自己,而被人家一拳打倒在地的我们,居然还在陶醉于欣赏人家挑战强者时被击中的那一瞬间。

如果今天的我们只能借助天灾YY几天的话,百年后我们的子孙面对这个强大的对手也只能通过YY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了,但是可以预料的是那时这种YY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少。。。

为什么最近这么多人黑印度?

最近看到好多黑印度的帖子,说我们和印度比怎么怎么牛B,看看印度多惨啊。

我就纳闷了,要批判现代文明也应该找西欧、北欧、北美、日韩这些万恶的帝国主义国家来做批判对象嘛;就算是不找这些地方,作为中国人要做参考和对比也应该找台、港、新才对啊,为什么专门找印度这个和我们没有任何一点点相似之处的国家做批判对象呢?(少扯人口总数差不多的话,今天欧盟可以算作整体了,人家的人口总数和中国和印度都差不多。人口应该看密度和分布以及与土地类型的关系,这是基本常识,就人口密度和分布以及土地类型而言,大陆与日本、台岛的情况是最相近的)。就算与印度作对比,也不能专门找些印度的阴暗面来满足某部分人YY的虚荣心吧?美国的垃圾桶未必就比朝鲜的干净,何况印度。

其实如果了解印度的话,我们发现印度远比我们认为的要厉害的多。

有人说印度人穷,没错印度很穷。不过呢,不是因为经济差,印度人穷是因为印度人太懒造成的,如果对比印度人和中国人的每小时的平均工资的话,就可以发现印度人的平均工资是高于中国人的平均工资的,有表为证: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可惜每小时的工资是世界上最低的,比非洲都低。日以继夜的干活的人好意思和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比总收入么?

有人说印度很弱,不过人家自从二战后建国以来就没有打过败仗,人家还打算把印度洋变成印度之洋。印度的诺贝尔得奖数居世界第三,今天在科技领域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是印度人。印度已经普及义务教育和开始推行全民免费医疗。难道这叫弱?

实际上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印度的基础非常差。在历史上,印度从来没有统一过,即使是今天,多数印度人对“印度”这个国家概念是很浅薄的。同时,印度各种文化和宗教的冲突也很明显,以至于许多印度学校里的食堂只提供素食,因为各种信仰太多了,有的不能吃这个肉,有的不能吃那个肉,所以干脆都提供素菜。没有一个国家的概念和公认的文化怎么能够齐心合力做大事呢?况且印度文化中过于歌颂贫穷,歌颂苦行,所以多少人并不愿意富有。

与印度比起来,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基础好的太多了,我们与印度相比就是一个健康的人和瘸子在比跑步,可是瘸子已经快超过我们了。但是在今天如此先天不足的印度也可以与我们叫板了,假以时日印度普及好自己的教育,建设好自己的社会基础,在短时间内突然崛起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那些YY的人从前笑话日本人,日本人崛起了;后来笑话南韩,南韩崛起了;后来笑话台岛,台岛也崛起了;现在开始笑话印度,可是印度已经在很多方面崛起或者快要崛起了。麻烦那些天天YY的人能不能做点对我们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事情啊?

恶意揣摩一回“中华文化劣等”论者的动机

揣摩之前,先声明:我认为大部分相信“中华文化劣等”的人只不过是不明就里罢了。本文只针对那些有其他目的的“中华文化劣等”论源头的人。

前两天发了几个帖子讨论我们的文化问题,我说传统中华文化圈内国家和地区:日韩港新台都是亚洲最有潜力的国家,他们的崛起并没有破坏原有的文化,今天在这些地方保存着比我们更多更完整的中华文化,怎么中华文化就是个劣等文化了?

许多人不服这个观点,居然有人说:“这些地方表面上保留着中华文化,实际上已经抛弃了”,这话说得,不禁令人想起“岛国侵华时,老蒋发布了不抵抗的命令”这件苦大仇深的往事来,可是人家小六子都亲口否认了这个事情,但是直到今天老蒋依然还在背这个黑锅。现在日韩港台新,完整的保留着中华文化,人家自己都承认他们的文化一直在承传着,并没有去破坏传统文化,却有人要代表人家说人家实际上已经抛弃了传统文化。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人如此痛恨自己的文化。不过想想这种观点够可怕的,在这个观点下逻辑是这样的:中华文化是劣等的,所以才没能走向现代文明,所以要走向现代文明必须先把中华文化彻底铲平,然后移植上西方文明然后才能实现现代文明。但是还有根隐形的逻辑:铲平中华文化是要花时间的,怎么可能一夜之间就变成西方文化了呢?你能让全国老百姓明天开始放弃筷子用刀叉,不吃米饭吃面包,不蹲茅坑坐马桶,不谈百家姓聊希腊神话吗?不可能嘛。所以嘛,要慢慢来,十年铲平一个文化时间也不算过分嘛,十年不行二十年嘛,二十年不行一百年嘛,改造好了文化之后再来实现现代文明嘛,慢慢来慢慢来。还有,“你们不要老责怪我们不实现现代文明,都是你们自己的错嘛,我们也在努力啊,你看我们天天都在呼吁除掉劣等文化呢。说到底全是因为你们不快点改掉劣等的中华文化,才耽误了那么多时间,你们责怪谁去呢?”

哦,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只要把中华文化抹黑了,那么就有理由把实现现代文明的事情一拖再拖,拖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直到山无棱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谈文明;而且责任还在小民身上呢;高,实在是高!

其实现在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文化,如何发展自己的文明,如何走未来的路,这一系列问题日韩港新台都已经做了最好的示范。特别是台港新,他们纯纯正正的就是中国人,我们只需要不打折扣的老老实实的向他们学习就可以了,我们连这点都做不到么?百年前,我们向西方学习可以叫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今天我们向台港新学习就是在照猫画猫、照瓢画瓢。这种傻瓜都能完成的事情我们都做不了么?

谁说历史上的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一样如此憎恨我们自己的文化,恨不得把它碎尸万段。欧美人谈及自己的早期文明,总是欣然向往,虽然他们承认他们的早期文明不如中华文明;日本人谈及自己的古代文化,也是如数家珍,虽然他们坦言他们的文化源于中华文化;韩国人谈及自己的历史,还是信心满满,虽然他们想方设法要把中华文化说成是他们创造的文化。

很多中国人却认为中华文化是劣等文化,“由于中华文化的毒害,历史上的中国人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简直是颠倒黑白!有一点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在世界古代史中,中国人一直是最先进的民族,中国人一直是世界上生活最好的民族。宋朝的中国可谓一片富庶,唐朝有段时间,夜不闭户,远游不用带粮食。在二十世纪之前,世界上哪个地区能有这么发达的时候?

所谓的水深火热,那是你用今天的标准看到古代。用历史上的同时期标准的来看,中国古代人民一直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强大、最富足的民族。

说到中华文明,儒家只不过是一个代表,实际上的中华文明受到儒、墨、道、法、佛等等诸多思想的影响。历史上的中国人,从来没有死板的看待这些思想。历史上的中华文明始终是在不断的对已有思想进行扬弃,使自己的文化思想不断符合时代的要求。汉朝“汉家有制度,王霸道杂之”,就是儒法取合适的部分来用;唐朝百家并行,兼容并包;到了宋朝,工商业文化发展起来;到了明朝,王阳明把儒学发展成了心学,心学发展到了明末,心学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些人提出了民主法制的思想,这是十五世纪的事情,比法国的卢梭整整早了一百年!

心学在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也发挥过重要作用,日本当时最有名的大学问家叫“佐久间象山”,本名叫“启之助”,“象山”是他的号。“象山”是谁?就是心学大家陆九渊。维新三杰中的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受到过相当深的心学影响。

也就是说历史上的中国人一直在不断的革新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文化不断适应于时代的要求。历史上的中华文化一直是同时代最优秀的文化。可悲的是今天的一些人却还不如古人,不知道思想需要革新以适应时代,却拿着两千年前的古人的话骂来骂去,既无利于民族,也无利于自身,还在困惑着他人。

再补充一点:为什么中国近古开始落后了?原因恰恰是元朝和清朝对中华文明的破坏!元朝时候读书人的地位只比乞丐好一点,这叫做“九儒十丐”,元朝短短的89年之后,明朝接手过来的中华文化已经被严重的破坏了,因为这个破坏政治持续了三代人的时间。文化被严重破坏下的明朝的GDP只能占到宋朝的九分之一。明朝经过两百年时间,终于修补好了自己的文化,并且即将出现现代文明,进入资产阶级时代。但是就在这个关键时期,清朝又把明朝取代了,清朝的康熙和雍正算得上明君(中国在最不需要明君的时代里出了两个明君,真是令人唏嘘),并且番薯、土豆等农作物引入中国后中国的国力大增,帝王统治得到了加强。可是到了乾隆时代又开始搞文字狱,使得中国文化再次遭到灭顶之灾。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会顺带着把中国变成弱国的,但是中华文化遭到了灭顶之灾的清朝却做到了。

没有了中华文化内涵的中国人,披着一张中华文化的皮,这样才会出现不识洋枪洋炮的愚昧场面,才会出现义和团拳匪的横行无忌,才会出现张勋复辟时高喊万岁的奴性声音。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当年先进的思想不一定那么先进了,你可以认为学习儒家或者其他中华传统文化没有太大的用处,但是接受更先进文化不是靠破坏自己传统文化做到的,请不要继续破坏我们自己的文化了,因为你这是在做当年元清两朝所做的暴行,这样会把我们民族永远地推进深渊之中,永无出头之日。

终于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恨儒家了

孔子在本朝可谓倒了血霉了,先是从孔庙里被拉出来当成牛鬼蛇神,然后自己的坟也被刨了,没有了冷猪肉吃不说还没有了安身之处。当年孔子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被彻彻底底的踏在了脚下,可是他的厄运还没到头,近年来孔子却还莫名其妙的成了中华民族这一切厄运的罪魁祸首了。这种原告变被告的事情还真让孔子碰到了。

尽管理性的人都知道一个正确的理论总是在不断发展,需要不断否定自己错误,发展新的适合于时代要求的内容;尽管我们也看到儒家在历史上发展到了明朝的心学也最早诞生了民主法治的思想;尽管我们也发现日本近代的崛起与儒家的理学和心学有很大的关系;尽管我们知道当今的日、韩、台、港、新至今较完整的保留着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也在这些发达地区发挥着正面的作用。但是,似乎今人仍然无比痛恨着以儒家为代表的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今天看了一个帖子,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多人痛恨儒家了。一个五毛在打着儒家的旗号,用歪曲的儒家理论“证明”了我们不能学习发达国家。我突然明白了,原来儒家是被这些苍蝇把名声搞坏了。

但是,当年就是这些苍蝇破坏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今天它们又在误导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识。今天的我们如果受他们的误导就是自觉地入了他们的套,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理性的看待我们的文化和历史。

有人往婴儿身上泼粪,我们需要做的是洗掉婴儿身上的粪,而不是把婴儿扔到粪坑里去。

文化的积累是一个民族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它是把一个一个的人联系在一起的力量。不要认为民族的向心力源于血统,同一个血统之下不同文化之间互为仇雠的例子太多了。看看美利坚民族,他们在自己的文化下,把不同的肤色不同血统的人团结在一起,成为了一个强大的民族。而东亚东北的半岛上的同一个民族选择了不同的文化后,他们之间亲人如死敌一般。

同时,已有的文化也是一个民族接受更先进文化的本钱。就好像一个学生要想学懂高中的课,必须有初中的基础一样。一个没有很好的文化底蕴的民族是很难学好更先进的文化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菲律宾,这个民族没有太好的文化底蕴,所以即使完全克隆了美国的制度也无法成为日本一样的强国。

那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到底是不是一个优秀的文化呢?还是那句话,有事实为证:日、韩是传统的中华文化圈内的国度,至今他们还保留着非常完整的中华文化,他们的成功证明中华文化不是劣等的文化;如果还不行,那就看看台、港、新,他们是正正宗宗的华人,今天的他们保留着比我们更完整的中华文化,他们的成功完完全全证明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是劣等的,只要我们能正视自己的文化,积极学习更先进的文化,日、韩、台、港、新能做到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

反省与批判同等重要

我发现一个规律:只要我的博文是“批判”性质的多半会得到支持,但是如果我的帖子里稍有“反省”性质的内容,帖子就会被冷落,甚至招来冷嘲热讽。这个现象在张教授那次著名的演讲中也特别明显,只要张教授一批判,就会得到台下学生们的热烈掌声,但是如果张教授一谈到我们应该在什么方面反省时,台下就沉默了,即使有掌声也显得有气无力。

如果我们希望社会能够前进,反省与批判同等重要!社会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社会是由每一个人构成的,所以社会的繁荣要归功于几乎每一个人,反之,社会的衰落也几乎可以归咎于每一个人,只不过功过大小有所不同罢了。

刘瑜在其博文《恶之平庸》中谈到,那些真实的恶行都是些“普普通通”的人干的,每个人所做的那一份恶,也都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每个人也都似乎有理由认为自己是无辜的,但是当许多份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所做的微不足道的小恶组合在一起时,就会变成了可怕的暴行。刘瑜这篇文章十分有价值,值得每个人细细品味。

批判和反省是社会进步的两条腿,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愿意批判,不愿意自我反省。把社会落后的责任完完全全推给他人,那么这个社会是无望的。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即使你改变不了社会,改变不了时代,至少你可以试图改变自己。你对与自己想法不同的人是否具有必要的宽容和理性?你对现代发达文明是否多少还有莫名其妙的厌恶和敌意?你是否也多多少少厌恶和蔑视身边那些比自己地位低的社会底层的人?等等这些小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并不是很难反省和更正的,但是如果许多人都能稍稍更正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这个总效应会非常巨大,也许我们的社会就会前进一大步。

反省是社会前进的不可缺少的动力,历史上有个智慧的英雄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他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他就是“圣雄”甘地。

勿闭门苦寻思应睁眼看世界

“争议”这个词在我们这里就是个很魔幻的词,其潜台词是:我知道这件事情是对的,但是我就是不想去做,我就不承认它是对的。但是,什么才是真正有争议的问题呢?一定要这个事情如果实施了就会有利有弊,并且这个利弊的影响是差不多大的,所以我必须探讨这个问题利大还是弊大,这才是真正的有“争议”的问题。

然而当今的很多“争议”问题,其实是些伪问题,这些“争议”问题的利弊显而易见,这叫什么有争议的问题?那么既然当今的许多所谓“争议”的问题不是真正的“争议”问题,那么我们就不需要过多的讨论这些问题该怎么做了。这些所谓的“争议”问题在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国家做过了,已经做的非常好了,我们按部就班的做不就好了么?一套考题,如果你不及格,那么可能是考题太难了,但是如果你已经知道了答案,你还不及格,那只能说明你是个白痴了。

谈到晚清和近代,很多人的印象是,这是个愚昧自大的时代。但是,奉劝各位切勿取笑近代史上的古人,因为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的中国人都要愚昧!十九世纪以前,中国人一直不知道世界上的列强已经崛起,所以在面对英国的坚船利炮时不知所措,这叫不知者不罪;后来中国人不学西方,或者学不好西方,也可以部分归咎于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不同;后来日韩也崛起了,多少还可以强说成我们文化和国情还是有所不同的原因;今天港台也做到了,他们可都是纯纯正正的中国人啊,特别是台岛,它甚至不是在殖民文化下完成的现代文明转变,而且做得非常好。今天,当我们已经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这条路是行不通的时候,我们仍然还用各种理由搪塞。实在不能不说今天的我们比晚晴的腐儒要愚昧一百倍!

当我们遇到前进道路上的问题的时候,可能很多人想不通、想不到、不敢想该怎么做,这个时候,请您不要再闭门造车,闭着眼睛沉思了,这个时候你就睁眼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嘛!别人有丰富的前进道路上的经验,请看看欧美怎么处理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如果嫌欧美是西方文化,那么就看看日韩这些东方文化是怎么处理这些问题的,如果还嫌日韩与中国文化不同,那么就看看港新这些华人地区是怎么做的,如果还嫌港新受英国文化太多的影响,那么学学台岛,总该是没有话说了吧?请不要再提什么西方文化了,因为这个文明已经在日韩港新台很好的施行了,这个文化应该叫做“现代文明”,它适用于当今这个时代,而不是某个地区!事实证明,实施现代文明,东方人不会比西方人做得差,华人不会比日韩人做得差!

在如何对待自己过去的文化问题上,再费口舌说几句。譬如儒家,不要再争论它的是非了,看看那些传统的儒家文化圈内的文明国家和地区是怎么对待儒家的吧。日韩港台新,哪个地方把儒家思想视为洪水猛兽了?没有看见他们多愚昧多落后啊。恰恰是我们大陆才会把孔子当做万恶之源。欧美是在文艺复兴中发展起来的,日韩至今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包括保留着的丰富的儒学等中华传统文化),港台国风尚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人像我们一样如此憎恶自己的文化,保留着自己传统的发达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前人的思想必定是受时代限制的,再好的思想都需要继承、发展和取舍,接受外来先进文化不代表就要铲除自己的文化,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事情嘛。尤其在今天,东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给我们作出了最好的表率和先例。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不知道哪些该直接继承,哪些该抽象继承,哪些该发展,哪些该摒弃,那么请您虚心向东亚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早就已经给出了傻瓜都能看懂的现成的答案了!

在处理其他关于社会前进的问题时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还有一丝自知之明的话,我们应该看到我们已经远远的落后于地球村里的发达国家了,他们所走的路已经成了一个康庄大道了,饭已经送达嘴边了,难道我们连张嘴咀嚼都做不到么?今天的我们需要的仅仅是虚心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请您睁眼看世界!

今天的我们只需要教育者而不需要原创的思想家

看到题目也许很多人已经开始骂上了,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今天的我们并不需要原创的思想家,我们今天仅仅需要先进文明的教育者和传播者。也许我们这个国度在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思想家,也许我们的文化也习惯于去培养自己的思想家。但是,就今天的实际情况而言,我们并不需要过多的原创思想,我们需要仅仅是虚心的向先进文明学习。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我们的文化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最先进的文化在前进时无任何前人经验,因此最先进的文化一定是在探索中前进,所以才需要一大批有原创思想的思想家。然而,同时期的其他落后的文化则不那么有必要出现思想家,而只需要出现明智的教育者就可以了。例如,古代的韩国、日本、琉球、越南等国由于有现成的先进的中国文化可学,因此这些国家在历史上思想家非常少,即使有那么一两个思想家出现,多半其实只是将中国的先进文明本土化的教育者和文明传播者而已。

其实,原创的思想有很大风险,因为新提出的思想通常是未经过实践检验的,因此在社会实践中也可能带来负面效果。这不是说原创思想不重要,但是要把一个新思想运用到社会中是需要万分谨慎的。如果已经有了前人和他人的经验,那么为了安全和有效起见,前进的指导当然是选择已经被实践证实过的经验了。

历史上的中国曾经在人类文明的最前面,它需要承担探路和前进两个重要任务;然而今天的我们不一样了,我们不再是人类文明的最前列,我们甚至远远落后于许多文明。所以,在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上,我们不再需要当一个探路者了,因为已经有其他先进文明早就走好的康庄大道了,目前的我们只需要沿着这条道路努力赶上别人就好了。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我们敢于承认自己落后于别人。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没有自知之明的文明会被人远远甩在后面。十九世纪时,我们看到现代文明在英国可行,但是有人说中国和英国国情完全不同,比如英国民族单一;后来,我们发现现代文明在美国这个民族不单一的国家也可以很好的实行,但是有人说美国是西方文化,和中国国情还是不一样;再后来,我们发现现代文明在日韩这些东方文化的国家里同样可以很好的实行,但是有人说日韩和中国文化还是有差别的;再后来,我们发现现代文明在港、新也可以很好的运行,但是还是有人说港、新是英国殖民地,文化上与原滋原味的中国文化还是有差别的;最后,我们发现现代文明在台岛上同样运行的很好;这下总该无话可说了吧?

如果向英美学习不可行,我们就向日韩学习,如果还不行,我们向港台学习总该可以了吧?实际上,今天的我们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了,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标新立异的提出新的学说,只需要虚心向他们学习就可以了。

那么既然是虚心向他人学习,我们每个人就都应该有一个虚心学习的态度。第一条就是不可以自大,不可以鄙视其他文明,而且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本鄙视人家呢?其次,不能过分的挑剔学习的内容,而是应该全面向别人学习。为此我们应该非常积极的全面了解这些先进的国家和地区的各个方面,只有把自己的眼界放大到全世界才能看清楚前进的道路。虽然,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的有志之士就疾呼“睁眼看世界”,但是今天的中国人大多还是闭着眼睛做着春秋大梦,不时露出YY的满足的笑容。中国人真的需要把眼睛睁开了,否则我们将永远的失去赶上别人的可能了。。。

高效正是现代文明的优越性

在谈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度时,我已经在《现代文明是避免多数人暴政的最好办法》的博文中论证了“多数人暴政”的问题。可是有些人还是不甘心,他们还会跳着说:“他们的制度效率是很差的。”这可真是天地良心啊,这到哪儿说理去啊?还是那句话说到低效率“风景这边独好”。如果不信,您可以到银行、医院、车站之类的地方亲自去体验一把。

那么现代文明是如何实现高效的呢?

首先,现代文明的手段是分权。分权的重点不是相互制衡,相互制衡是分权的副产品。分权的最大好处在于各司其能,使每一个社会职能得到了高度专业化的执行,责任明确,功劳也明确,所以各种权力的掌握者们不但专业娴熟,而且被社会盯的死死的,必须好好干事,同时干事的积极性也高,因为最后自己做了多少成绩就有多少成就,不用感谢这个感谢那个的。

其次,现代文明的执行是法治。法治是一套社会的流水线,就好像用电脑来计算一套编好了的程序一样,也好像一个生产流水线上昼夜不停的进行生产一样。这需要两个前提,一个是法律要合理,一个是法治要严格。当然这是不难做到的,欧美人几百年前就做到了。一个机械化的流水线工厂生产效率当然比手工作坊要高得多了,一个法治国家的社会效率也自然比非法治国家效率高得多。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人一提到法律多半想到的是刑法,但是法律的最重要部分并不是刑法,而是民法。刑法规定如何处决犯人,民法则规定公民拥有哪些权利。法律不应该是剥夺权利的手段,法律应该是维护权利的保障。

再次,现代文明的主体是全体公民。所以人人都会把社会视为自己的。说段历史做例子来说明:鸦片战争战败后,朝廷内外洋溢着喜悦的气氛,因为从南方传来的都是战胜的捷报,道光帝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大清又平定了一次外夷的挑衅。为什么这些将领们明明打败了,却还在传捷报呢?因为他们知道道光帝不会到南方去视察的,更关键的是,他们认为大清不是自己的,大清是道光的。如果认为一个社会不属于自己,自然就没有热情去把事情做好。三十余年前,农民得到土地前后的积极性对比就很容易看出这点来。高效是与做事人的热情息息相关的。

另外,前面提到的制衡也很重要。分权的制衡不但可以约束权力导致的贪婪,而且也可以降低个人决策失败的可能,因为各种权力相互制衡之下,任何重大的决策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经过反复多人论证后施行的。

最后,今天这个时代社会结构已经越来越复杂了,越来越不可能像历史上那样“集中力量办大事了”。因为任何一个“大事”都是与诸多社会问题相关的,任何一个大事都是全社会的事,需要全社会的智力和能力来处理。就好像要给自行车换个链条,那么一个工匠就可以搞定了,两个工匠同时工作可能还会相互妨碍;但是要给飞机换个发动机,恐怕就需要一个责任分明的工作组才能实施了。社会也是这样,在结构简单的社会中办“大事”,权力集中了可能会使得效率提高,但是在今天这么个社会结构超级复杂的时代里,权利的集中只会一事无成,更不要说效率了。

要说现代文明有百利而无一害,未必见得,但是我还不清楚具体现代文明真正有哪一害!

现代文明是避免多数人暴政的最好办法

每每谈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度时,有些人就跳出来大叫:“他们的制度有严重缺陷,他们的制度会产生多数人的暴政!”我们且不说现代文明制度如何应对‘多数人暴政’的问题,就单单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说这些话的人摸着自己的良心说说,近代以来到底哪些地方是多数人暴政的重灾区?不是那些发达国家,恰恰“风景这边独好”!远的不说,就说去年多少人举着反曰的旗号砸国人的日系车,甚至打伤打残了日系车主,这难道不是多数人的暴政么?

二战之后,现代文明国家的制度逐步完善,于是越来越难出现多数人的暴政了。所以与有些人的观点恰恰相反,事实是:“现代文明国家的制度是避免多数人暴政的有效方法”。

如果要探究其原因,可以从现代文明制度的基础谈起。现代文明的基础是建立在法治之上的。而什么是法律?现代文明国家认为法律是一种社会契约。社会是由人所构成的,但是这里说的“人”不只是生物意义上的人,社会意义上的人是“各种基本权利的集合和载体”,也就是说“人”在社会中天生的就是具有完整的各种基本权利的,这种基本权利可以叫做“自由”。但是原始状态的“自由”在社会关系中可能会发生相互冲突,例如,一个人在行使其说话的自由时,可能会侵犯到他人的休息的自由。于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的方式来解决这种冲突,社会契约就是社会中的人各自出让一部分自己的自由,同时用出让的这部分自由换取相当的一份“权利”,而出让的这一部分自由就叫做“义务”。因此,“权利”和“义务”是同时存在的,就像买到的商品和付出的钱之间的关系一样。所以每个人固有的“自由”在实行社会契约后的“总量”不应该有任何的增减,只是把“自由”的形式进行了一些转化,使之可以存在于真实社会之中。

法律是一种社会契约,那么在面对‘多数人暴政’的时候,现代文明法治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譬如,全村的人投票,说要把老陈家的积蓄分了。在现代法律中,可行么?不可行!为什么?因为法律是一种社会契约,社会契约是用每个人的“部分”自由作为一种交换的,并且“义务”与“权利”同在。如果“分老陈家的积蓄”的行为不属于社会契约涉及到的“用于交换的自由”,那么法律之下没有人有权力执行这个行为;如果“分老陈家的积蓄”的行为属于社会契约涉及到的“自由”,那么老陈的积蓄被分就是老陈的“义务”,对应着这个“义务”老陈需要享有同样多的“权利”,比如老陈分了他的积蓄给全村人,全村人要给他干活。如果是这样,这绝对不叫‘多数人暴政’,这是一种拿钱做事的正常行为。

与此相反,无视法治、误解法治、曲解法治才会真正会导致‘多数人暴政’,因为每个人都有贪婪的一面,能自我约束贪婪本性的人是凤毛麟角,如果大多数人的贪婪的一面不能被制约住(或者有效制约住),在一个暴行中,施暴的人越多,每一个施暴者所担当的风险就越小,于是就会吸引更多人来施暴,最终形成‘多数人暴症’。

换位思考是智慧与道德的起点

在《面子是当今中国文化的绝症》一文中谈到当今文化中面子起着极大的负面作用,那么如何来治疗我们的文化绝症呢?

说道如何使一个文化成为一个充满智慧和道德的文明,也许方法是复杂且多样的,我也无法窥尽其中的奥妙。但是我知道通向智慧与道德的第一步是什么,它就是“换位思考”。

西方哲人有一句令人惊叹的智慧名言:“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中国先贤孔子讲:“己之不忍,勿施于人”。名言中流露出先贤们的“宽容”这个伟大智慧与心胸。其实要做到这种宽容必须具备最起码的“换位思考”能力。一个人只有能从别人的角度开始想问题,考虑到人家的感受,才能够推己及人,做出聪明而有修养的事情来。

在我们看待历史的时候,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不能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中看问题。有人看了孔子的言论,就盯着那些不再适用于今天的部分,然后大骂孔子。仿佛两千年前的孔子本应该提出指导我们今天一切行动的主张来。如果我们能换位思考,站在古人的角度上来看,我们会发现当时的先贤们能在那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几乎没有前人的经验,且当时社会的主流观点并不一致等诸多困难的情况下,提出如此好的思想,这是多么的伟大啊。试问,哪个人有能力提出一套管理方法,在两千年后依然有效?对于先人的学说,我们要做的是继承和发展,所谓发展就是要在原有的思想上有突破。

不能换位思考的人,总是陷入怨恨、狭隘和痛苦中,因为一切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人无法与他人交流思想。更严重的就会对他人或者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人产生莫名的仇恨,最后把自己孤立起来。

为什么在我们这里,我们对英雄的要求总是那么高,似乎一个英雄的标准必须是完美无缺的,不论他做了多大的事情,只有他随地吐个痰,他就必须从我们英雄的名单中被抹去;然而我们对坏人却极其宽容,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恶贯满盈的家伙死之前说两句好话,我们便能把他从坏人的名单里抹去。国人这种可笑的逻辑从何而来?当然还是面子,英雄太高大,就显得我太渺小,置我面子于何处?然而,对坏人的宽容可以反衬出自己的宽宏大量,这又是个长面子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够换位思考,我们会发现英雄也是人,是人就有犯错误的时候,如果换了是自己,能否做到别人所做到的?

换位思考不仅使得自己少蒙受不必要的损失,也能使他人少遭受到不必要的伤害。损人利己是不道德,损人不利己是SB行为,换位思考的作用就是尽量的寻找出那些利人利己的双赢的办法来。

面子是当今中国文化的绝症


易中天在其著作《闲话中国人》中谈到,中国人的面子是“命之所系”;郎咸平在其节目中也一再讲到“我们是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国家”。“面子”这个词翻译成英语大概和“虚荣心”等价吧,然而这么翻译又似乎不太准确,中国人的面子包括的恐怕不只是虚荣心,还有虚荣感、虚荣行,虚荣的语言,以及能换来虚荣的行为。面子文化在中国可谓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无时不现,“博大精深”啊。更有句名言教导我们:“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这句名言的后半句包含了深刻的科学道理,前半句则包含了深刻的面子文化。

既然面子是与“虚”的精神密不可分的,那么自然就与“务实”的精神无缘。即使在最囧最惨的时候,国人也不忘发挥优良的阿Q精神。由于面子的精神已经深入骨髓,国人有时候甚至没有意识到某些观念其实就是面子在作祟。

忽必烈打下了中国,在中国实施奴隶制,可后人谈起这段历史时,为了挽回面子,许多人居然歌颂起大元的幅员辽阔和丰功伟绩。既然被征服了已经成了历史事实了,那么不如就以他为骄傲吧,于是大汗策马扬鞭的光辉形象在心中油然而生。

大清时候,虽然被洋人揍了,但是面子不能不要。于是得到结论我们啥都牛逼,只是枪炮差点而已;于是后来在甲午海战时候又被倭人揍了。

当问到为什么古代先人这么牛逼,现在这些后人们这么落后呢?为了自己的面子,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谁说古人牛逼?古人的思想是导致我们今天落后的根本原因,孔子混蛋、孟子混蛋!”真可谓为了自己的面子,宁愿撕掉先人的面子!可是难道两千年前的先人们需要为今天我们的落后负责么?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不成功尽数归咎于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老师身上的话,那么小学数学老师可真是压力山大啊。更何况,环顾我们的四周,那些同起源于我们这个文化的国家和地区,日韩也好,港台也罢,今天照样把我们的先贤捧得高高的,难道人家没我们发达么?

谈起向别人学习?别逗了,虚心向人学习,你让我面子往哪儿放啊?岛国是小鬼子、美国是洋鬼子、韩国是棒子,向这些家伙学习?除非他给我面子来求我!不过别看我们管他们叫小鬼子、洋鬼子和棒子,他们可不能用我们不爽的名字叫我们,不能叫我们中国佬,更不能叫我们Cina人。不为什么,要驳了我的面子,我和你们没完!当然,所谓的没完就是骂一骂而已,不用紧张,反正他们也不懂中文。

其实每个民族中都会有虚荣的成分,但是为什么我们却如此近乎疯狂的好面子呢?我认为不是我们文化天生如此,而是宋朝之后,中华被落后的文化一再征服,在元朝九儒十丐,读书人就比乞丐好一点;在清朝,乾隆年间大兴文字狱;这些对中华文化破坏的行为造成了中华文化的巨大损失,同时也造成了一个文化空洞,于是原本不严重的“面子”文化这时候就膨胀起来了。

好吧,看了本文之后,各位是不是觉得我举得例子不是太深刻?其实我还有很多更深刻、更恰当的例子,可以说只要我们在留心观察,无时无地不会发现“面子”的劣迹。但是我没有举这些例子,因为各位看官和我都是中国人,举的例子说重了会驳了各位看官的面子,也会让我感到没面子。看吧,“面子”之毒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了。。。

中华历史之规律


為了更有力的支持《归亚论》中“找回自己文化之魂才能真正发展自己的文化”这一观点,从中国歷史发展的角度继续讨论中国為何会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这裡把中国从“三代”一直到“民国”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的歷史发展是有很明显的规律的。从“三代”一直到“民国”為止,中国经歷了:夏、商、周、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17个时期。需要指明的是这裡把“战国”区别於周而提出来作為一个独立的时代才是合理的。原因是在战国的时候称周王的周天子,已经没有任何管辖天下的实权和名分了,诸强国都已自称王,况且周天子的周国在战国尚未结束之时就被灭掉了,因此无论如何,把战国视為周朝的一个时期都是毫无道理的,不能因為周天子在战国初期还存在就把战国划為周,否则三国就应该因為有蜀汉的存在而被划為汉朝才行。

这17个时期又可以分為三个阶段,即


周、战国、秦、汉、三国、晋
口口南北、隋、唐、五代、宋、元、明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清、民

首先是“分封建国的奴隶制阶段”,也就是“三代”夏、商、周。这个时期可以视為中华文明的先导时期,在经歷了千年的缓慢发展,中国人的先祖们终於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分封建国為基础的国家。然而实际上“三代”距离今天的中国人太遥远了,而其后的歷史阶段才真正深深的影响了每一个中国人。

周朝后期随著铁器的出现奴隶制的社会经营方式的瓦解,周天子也越来越无法约束各路诸侯了,中国人开始思考这个社会大变革将何去何从的问题。於是时代发展到了战国,中国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可以称為“强盛的帝国阶段”,战国成為这一阶段的第一个时期,随著百家争鸣的各种思想的激烈碰撞,战国诸雄们用血实践著当时的各种学说,最后歷史选中了推行法家思想的秦国,於是中国进入了大一统的秦朝,但是强大的秦帝国在短短十餘年间就土崩瓦解,於是被刘邦的汉朝所取代,在经歷了数百年的强盛之后,汉朝也分為三国,之后被晋朝所统一,接著五胡乱华,晋朝国力不济被灭掉,然后中国又进入动盪的南北朝时期,接著被短暂的隋朝统一,之后又被唐朝取代,伟大的唐帝国经歷了几百年的繁荣之后被灭掉,中国於是进入了五代时期,最后被赵匡胤的宋朝所统一。

如果把战国到宋朝这个“强盛的帝国阶段”进行排列,把这个阶段从晋朝截断,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这个阶段的不同时期似乎在重复著歷史。首先是纷乱的“战国”和后面的“南北朝”一样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裡处於分裂战乱之中,而后被一个强大的诸侯统一,这就是“战国”后的“秦”和“南北朝”后的“隋”,但是这个强大的统一帝国随后迅速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汉”和“唐”,这两个朝代都强盛了数百年,有趣的是这两个朝代还都在中途被外戚篡位改过国号,这就是篡汉的王莽的新朝,和改唐国号的武则天的“武周”。汉唐灭亡之后都出现了一个相对较短暂的分裂的时期,也就是中国歷史上的两个以数字命名的时期:“三国”和“五代”,最后都统一於一个崭新的国家:“晋”和“宋”,而“晋”和“宋”的国运又如此相似,他们都分為两段,前期的“西晋”和“北宋”都是建都於北方的朝代,而最终都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而失去了北方的半壁江山,於是迁都於南方成為偏安的“东晋”和“南宋”。

对此不可浅嚐輒止的当作趣谈来看这段歷史,必须追问為什麼歷史会如此相似?实际上,这是中国人在不断的超越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不断的推动时代进步的结果!而朝代的兴替只是这种超越和进步的一种表象罢了。自从周朝体系的瓦解,春秋以来中国人就开始思考中华文明将如何前进,各人提出各人的观点,有对的有错的,影响力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和墨家,战国的纷争成為了百家学说的实验场,最后法家思想适应了新型地主生產方式的需要,於是成功的使得秦国力大增,最终统一了诸国,但是当时的法家思想毕竟是理论观点,理论观点就免不了有些偏颇,因此秦朝因為运用法家学说过於极端,使得社会矛盾越来越深,於是经过短暂十餘年就被灭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汉朝,汉朝吸取了秦朝的正反两面的经验,汉朝人明白法家思想治国是必要的,但是需要用儒家和道家思想来进行调和,史书记载,汉皇室评价自己的治国方针时说汉家制度杂用王霸道。所以汉朝治国起初用道家思想,后来用儒家思想,最后使得汉朝的制度符合了当时的要求,因此汉朝能经歷几百年的强盛。然而,时代在不断的向前,汉朝的经营方式实际上是贵族地主和皇族地主统治的方式,在几百年的发展后,这种统治方式不再适宜於时代的要求了,因為帝国的统治应该是以中下级地主為主的统治方式才是最适宜的。但是从贵族地主统治到中下级地主统治方式之间还有一个仕族地主的统治这一过渡方式,仕族就是那些世代做官的家族。随著仕族的逐渐强大,他们要求统治的愿望也逐渐强烈,於是社会矛盾又一次尖锐起来,所以汉朝最终分為三国,而最后统一於晋。晋朝是个注定软弱的朝代,因為适应帝国要求的真正方式是中下级地主的统治方式,而晋朝只是个过渡的仕族地主的统治的王朝,这个王朝的歷史任务是探索适合於中下级地主同时的国体和寻找这种国体下适宜的指导思想,所以晋朝是一个软弱但文化特殊的王朝。但是,很难一下子就正确地找到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挫折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晋朝人企图以玄学的方式提出一套适应於进一步发展的包容的思想,但是这个努力没有成功。没有一个合理的统治方式,这使得晋朝十分软弱,后来被北方少数民族佔据了半壁江山,之后在软弱和矛盾中灭亡。於是进入了南北朝时代,中国人在这个时代裡希望找到正确的合时宜的治国理念,这和战国的情况相似。多年之后,正如秦国找到了法家思想而统一了战国诸雄一样,隋也找到了时代需要的治国思想,统一全国建立隋朝。隋朝实行了一系列措施让国家变成一个中下级地主的统治,比如开科举选人才,使得中下级地主甚至平民可以进入国家的统治阶层。然而和秦朝一样,隋朝的措施也是没有前人经验的,因此隋朝也把事情做过了,导致国家矛盾重重,最终二世而亡。取代隋的李唐则吸取了隋的教训,这正如汉吸取秦的教训一样,李唐的思想是包容的思想,同时又实行科举,使得下层人可以相对公平的成為上层人,於是李唐国运亨通,强势数百年。与汉朝相似,在几百年后,时代在继续前进著。中国的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很高水平,下一个大的飞跃应该是进入商业文明了。但是在从传统的农业文明进入商业文明之前,需要经歷一个短暂的“市井文明”,这正如皇族地主统治的汉朝文明到中下级地主统治的唐朝文明之间要经歷一个仕族地主统治的时期一样。市井文化的萌芽使得唐朝的经营方式也不再时宜时代的要求,因此各种矛盾再次加深,歷史进入了五代,在短暂的纷争之后,宋朝最终统一了中国。和晋朝一样,宋朝也是个注定软弱的朝代,因為中国下一个适宜的文明是商业文明,宋朝只不过是唐朝的鼎盛的农耕文明和将来的商业文明之间的一个过渡罢了,这个过渡是“市井文明”,需要以发展“市井文明”為“商业文明”的出现奠定条件,所有宋朝出现了发达的手工业,出项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君臣之间的关係也很和睦平等,同时宋朝的时代任务还要為即将到来的“商业文明”提供合理的思想动力,但是正如晋朝在思想上会走弯路一样,宋朝也很难一下子就找到合乎歷史要求的思想,晋朝的思想是“玄学”,宋朝的思想是“理学”歷史证明这都不是合乎时代要求的学说。注定软弱的宋朝也和晋朝一样失去了半壁江山,迁都到南方成為南宋。从“秦”到“宋”这一段时期的歷史鐫刻著中华民族不懈努力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所以这段时期也成為了中华民族最為自豪的一段歷史,经歷了这段歷史之后中国已经把全世界远远的拋在了身后,在西方还在刀耕火种般的蒙昧生活之时,中国人已经习惯於生活在灯火通明的夜市了。

但是,歷史给中国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中国北方兴起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少数民族——蒙古,这个还处於原始氏族刚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民族却异常善战,他们在当时那个落后的年代裡居然能跨越西伯利亚征服欧洲,建立起了一个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面对这麼一个强敌,注定软弱又只有半壁江山的南宋怎麼可能不被灭掉?儘管如此南宋军民还是坚持了很久很久。於是歷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可称為“倒退与向前的阶段”,其中“元”和“清”是歷史的倒退,而“明”和“民”则收拾伤痕继续前进。元朝灭宋,是中国歷史上从未有过的一次大的倒退,这对中国歷史的发展是一次重大的打击,比如在元朝读书人的地位比娼妓都低仅仅比乞丐地位高一级,即所谓的“九儒十丐”,在《归亚论》中已经阐述了“文人”是时代前进的导引,然而元朝这种鄙视读书人的态度深深的伤害了中国的文化。元朝是个短暂的王朝,然而不长不短正好八十九年,也就是一个长寿人的年龄。试想一个人从他生下来以后就被告知书读还不如去做娼妓,到了他死的那天整个社会观念都是这麼认為的,所以到了元灭的时候,没有任何人切身的感到过文化的重要性,所以尊重文化的传统就会断代和失传。然而在歷史上,即使经歷过战乱和偏安的时代,但是中华文明一直不曾断掉,等到中华文明重新崛起之后,偏安之国又会重新把最先进的中华文明传递回来。但是不长不短的元朝一代则完全砍断了中华文明,所以到了朱元璋的明朝创立之后,中华文明已经受了很大的内伤了,因此明朝人也染上了许多不好的元朝恶习,变得不再如宋朝那麼文明开化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国文明即使不如宋朝那麼遥遥领先於世界,但是依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明朝人用了百年的时间重新走完了宋朝的路,并且在后期找到了符合将来“商业文明”的思想,即王阳明的“心学”,这一学说倡导人人皆有成為圣人的可能,倡导知行合一。因此出现了思想大繁荣,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明末的心学家甚至提出了最早的法制思想。思想大繁荣后就会出现科技大繁荣,於是出现了《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科技著作。“商业文明”到来之前,一定会与旧有的“农业文明”和“市井文明”发生激烈的碰撞,產生许多难以调和的社会矛盾,明末又出现了魏忠贤等大奸,还时逢灾年,所以明朝的灭亡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果能被一个传统的中华王朝取代,经歷一个短暂的纷争时期应该就可以最终出现“商业文明”。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吴三桂放满清入关,中国又再一次被落后的文明所征服,而且清朝吸取了元朝的教训,因此不如元朝那麼苛刻,但这对於中华文明是一种更大的伤害,好似“温水煮青蛙”,中国人慢慢忘光了自己的文化,甘心匍匐於清帝的脚下,但是清朝却不能真正领会中华文明,终清一朝,满汉不可通婚,清朝还实行了长期严厉的文字狱,使得先进的中华文明最终断绝。这才有了后来,远道而来的英国坚船厉炮打开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事,而孙、黄灭清创立民国之后,儘管有欧美文明的指引加快了文明的步伐,但是很多方面还是不得不重复明朝后中国没走完的路。特别是在文化的寻回方面,任重而道远。

所以,这样看待歷史,就会发现,近代中国的落后不是因為中国的文化落后,恰恰是因為中国的文化被元清断掉了,没有了自己文化的中国人完全迷失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了。但是,要强调的是一定是,不能因為歷史上的蒙元满清对中华文明有伤害,今天的汉人就要仇视今天的蒙人和满人。因為这些伤害并非今人所為,没有任何个人有义务為歷史上的祖辈的过错全埋单的。同时,今天的蒙人和满人其实与汉人已经无任何的区别了,已经几乎同化而一了,特别是满人和汉人已经完全没有区别了,满人就是名為满人的汉人,汉人就是名為汉人的满人。研究歷史要站在歷史的角度之上,连歷史和现实都分不清的人不配读这篇文章!
其实,元、清的落后并不因為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而是因為这个王朝固守著落后的文化,并用落后的文化来替代先进的文化。歷史上的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可以分為几类,一类是先进的少数民族,比如鲜卑族,这类少数民族大胆虚心的向先进的中华文化学习,最终同化於中华民族之中并共同创立出灿烂的中华文明,比如李唐就有鲜卑胡人的血统;再一类少数民族,比如契丹族,这类少数民族虽然也给中华文化带来一时的伤害,但是他们最终还是会积极的向先进的中华文化学习,最终化敌為友与和中华文化融為一体;还有一种少数民族,比如匈奴,他们骚扰中华文化,但是没有真正断绝中华文化。最不幸的是遇到元清这种文化,在元清时期文明不被尊重,在其治下的原有中国人甚至不如外国人地位高,比如元把民分四等,原来南宋的人是四等人,而外国人是色目的二等人,在清朝晚期,其利益“寧赠友邦不予家奴”。因此中华文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伤害。

那麼為什麼中国的“商业文明”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断掉呢?原因是完成“商业文明”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在这个巨大变革之中,社会的各种矛盾会前所未有的突出,因此国家会暂时的虚弱。譬如,在蝴蝶的一生中,什麼时候最危险?不是当它还是毛毛虫的时候,因為这时候有毒刺的保护;也不是当它成蛹的时候,因為这时候有硬壳的保护;更不是当它成為蝴蝶的时候,因為这时候它可以自由的飞翔;蝴蝶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候是其在脱蛹而出的那个时刻,这个时候它的翅膀还不能飞,但是却没有硬壳的保护了,任何一个天敌都可以很轻易的伤害它,因此蝴蝶这时候一定要躲在一个隐蔽安全的地方。同样的,在各国的“商业文明”的到来这段歷史上也可以看到处於相对安全的地方的国家,进行“商业文明”就很顺利,而反之则很曲折,英国也好,日本也好,这些岛国孤悬海外,不用担心落后文化的干涉,因此改革相对顺利。而像法国这样处在大陆的国家,四围强敌,因此其变革过程就波澜壮阔,时间跨度也十分长。而中国所处的环境自古以来就受到北方落后文明的覬覦和骚扰,因此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歷史让中国受到的挫折太大了些。

最后,畅想一下前人找到的本可以指导中国步入“商业文明”的思想——“心学”吧。这个学说对当今的发展大概不再会有多大的指导作用了,毕竟时代已经过去太久太久了。然而,这个思想在当时应该是个很成功的思想吧,且不说这个学说為明朝培养了多少思想家、文学家和科学家,就是在数百年后,似乎都是能指导东方文明前进的,据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许多思想先进的文人和武士都熟知“心学”,也许“心学”还在日本近代的崛起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呢。那麼晚清的中国人為什麼不用这个现成的学说呢?康、梁等人还寧愿自己杜撰一套理论。其实康、梁未必糊涂,但是因為“心学”是前朝的学说,哪个人敢用前朝的学说来改革当朝呢?这样看来,清朝恐怕注定无法让中国走向“商业文明”了。由於满清长期而严厉的文字狱,使得中国的文人几乎变成了文奴,大清成了一个愚昧自大的时代,文化不被尊重就会导致文化普及率极低,因此很难出现有远见的文人;而同一时期的日本,思想非常活跃,民眾的识字率很高,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尊重,所以能出现大批的“一等文人”。

社会论


从整个人类发展歷史的高度来看待人类文明的进步,这对於我们思考如何繁荣自己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是很重要的。要整体的审视我们人类的文明,我们不禁要问為什麼人类要结成一个社会?这个社会是怎麼运作的?怎麼发展的?最重要的是,在这个社会群体中,人到底是什麼?

先让我们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人类為什麼要结成一个社会?”这是一个看似高深实则简单的问题。因為在自然中,每个“个人”能力是渺小的,跑不过马,游不过鱼,咬不过狼,力不如熊,还不会飞,身上不长刺,没有毒牙,连爬树都不如猴子,单独的个人在原始的自然中是毫无反抗能力的极其脆弱的生灵。然而一旦一群这样的脆弱的生灵团结在一起成為一个群体,人类就可以凭着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伟大的工具驱虎逐豹,成為地球上最强大的物种。由於单独与群体两种情况时,人类力量的天差地别。因此人类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寻求群体的归宿。与蚂蚁、蜜蜂不同的是,人类的群体是靠智慧结成的,这个群体必然会越来越复杂,会有更高效的分工,最终形成一个社会。

在一个社会中,智慧的人会思考自己在社会中到底是个什麼样的角色,所以人不禁要问:“‘人’是什麼?”。当然,这裡的所讲的“人”并不说的是生物学中的灵长目人科的那个“人”,那只是生物意义上的人。这裡问得是在社会裡的“人”是什麼?也就是问社会意义上的“人”是什麼?许多智者都有自己一整套的理论阐述这个问题。但是在这裡给出一个很简单的关於“社会意义上的‘人’”的定义:社会意义上的“人”就是各种“作為人的固有权利”的集合,“人”就是全部这些固有权利的集合和拥有者。这些固有权利是十分丰富的,大体上可以由各种“自由”来詮释。如二战时期的罗斯福总统曾经提出过一个不完全的概括,他认為人有四大自由:即说话、信奉、免於飢寒、免於身体和精神痛苦的自由。只有在社会中完全享受这些固有权利的个体,才能是社会意义上称為“人”。因此生物学上的人未必是社会学上的人,比如古时候的奴,在社会中他们只不过是能言的牲口;同样在社会学中的人也未必是生物学上的人,比如古时君王的宠物可能被封為将军,享受着许多上等人才能享受的东西,一般的平民见到它们还要给它们下跪,实际上它们已经成為当时社会中的“人”了。当然,随着人类的文明和开化,今天的人类普遍认识到生物学上的人和社会学中的人必须严格对应和统一起来,但是从表述内涵的角度上而言,生物意义和社会意义上的“人”是完全不同的两层涵义。

在社会的具体问题之中,各人在享受的其“固有权利”时常常会发生矛盾,比如一个人享受着自己大声说话的权利的时候,他可能打搅了他人的休息,给他人造成烦恼甚至痛苦,使得他人无法享受免於痛苦的权利。為了最大限度的平衡各人在社会群体之中的利益,人们想出了一个有效的办法:即每个人出让部分的自己的固有权利,并让这些出让的固有的权利发挥好的功效,变成新的利益返还给每个出让了自己固有权利的人。这被出让的固有权利被称為出让人的“义务”,而用这个固有权利换得的新的利益,这裡把它称作“权益”以区别於“人的固有权利”。比如,在一个团体中,有人在休息,那麼另一个人就有“义务”不吵闹让他安心休息,等到后者在休息的时候同样的可以享受不被他人吵闹的“权益”。这种用“义务”换“权益”的办法被法国思想家卢梭命名為“社会契约”。在“社会契约”中每一份因“义务”而丧失的固有权利必然换取一份新的“权益”,因此每个人的固有权利一分一毫都未丧失,只不过被改变了一下形式而已。

一个好的“社会契约”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社会契约”不但能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固有权利带来的矛盾,还可以使社会中的人更加有效的团结在一起,从而极大的提高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原始的人类发现,每个人的具体能力是不尽相同的,有人擅长於捕鱼,有人擅长於打猎,有人擅长於与其他部落征战,有人擅长於管理和协调群体间的各项日常活动。如果能让擅长捕鱼的人专门捕鱼,擅长打猎的人专门打猎,擅长征战的人专门征战,擅长管理的人专门管理,那麼部落的生產效率会明显提高。所以人类就立下了歷史上第一份“社会契约”:擅长捕鱼的去做渔夫,擅长打猎的去做猎人,擅长征战的去做战士,擅长管理的去做酋长。渔夫、猎人有“义务”為这个群体捕鱼打猎供给这个群体的生活,他们能享受到的“权益”是战士保卫和酋长调节下的安定的社会生活环境。这个“社会契约”会使这个社会极大的进步,生產生活变得前所未有的富足。通常渔夫的孩子从小学习捕鱼,所以长大了依然是部落中最擅长捕鱼的;猎人的孩子还去做猎人,战士的孩子多半还会做战士,而酋长的孩子也相对更会管理,於是人们发现某位酋长不但管理有方,他的孩子也是做酋长的料,所以人们慢慢也习惯推荐酋长的孩子做新的酋长了。有一天,酋长说:“乾脆以后我们就定下来吧,我的孩子还是酋长,来管理这个部落。”部落中的人未必会有什麼不满,因為在当时而言,管理部落也是很幸苦的,甚至付出更多,整个部落必须要一个合理的管理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向前发展,如果把酋长的孩子作為今后的酋长从小培养,也许可以在今后更好的管理这个部落。所以大家也赞成,於是酋长说:“那麼说定了,今后各位有义务发展和保卫这个部落,而我的家族有管理部落的‘义务’,你们得供给我们家族的日常生活。”於是,国家慢慢就形成了。

等到有一天,人们发现变成君主的当初的酋长后代似乎并未好好管理这个国家,但是他依然享受着各种“权益”。人们终於明白了他们越来越富足的原因并不是因為君主更加贤明,而是因為社会生產能力发展以及生產生活经验积累之后自然达到的。也就是说,君王们并未履行他们的“义务”却享受了“权益”,这样对於人们而言就会多尽“义务”而少得“权益”,这相当於侵犯了他们本应该有的固有权利,而固有权利的总和就是社会意义上的“人”,因此他们发现自己正在被非“人”化,為了夺回固有权利,人们就会赶走原有君主,立一个新的君主,同时立一个新的“社会契约”,这就是朝代的兴替。但是歷史上的人受到时代的制约,所以无法制定出一个非常合理的的“社会契约”,往往新的契约仅仅解决了燃眉之急即可,然而多年之后必然会有新的矛盾出现,於是人类总是在战争中艰难的前进着。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发现君主独权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这种社会可以达到很高的效率,战争也好、大型的水利也好只要君主勤政或是宰相贤明就能做好。虽然独权会侵犯一部分人的固有权利,但是站在社会整体的角度看是有好处的。

然而到了近代,这种情况被彻底改变。这是因為到了近代,随著社会结构的越来越复杂,任何即使是最贤明的君主或丞相也无法凭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的能力将事事都处理得当。譬如一个村大概只需要一个村长就可以管理好了,但是一个市可能就不能只靠市长一个人管理了,即使市长是很贤明的人,他也很难既懂教育又懂医疗还懂交通还懂灌溉。。。必须把权力分发给许多人去各管一摊事。所以分权就成為了现代管理中的一个最好的理念。分权要求的社会环境是“法制”,用人们定下的法律这种“社会契约”来管理这个社会。需要尊重每个人的固有权利,每个人也能把握住了自己的固有权利,於是就可以在合理的“社会契约”中实现没有君主的由民眾做主的社会形式。这种社会形式可以做到不牺牲社会成员的利益的同时使社会整体快速发展。

这种没有君主的社会是怎麼运作的呢?许多人认為是相互的牵制,实际上应该是分权,即有权之人只是拥有一部分权力,他必须对这一部分权力负责。只要分权得当,权力对於拥有者来说就不会是一种“利益”而仅仅是一个需要付出的“义务”。

当然,公正的说实现以民眾做主的社会形式,并不是无条件可以做到的。需要社会有足够的复杂程度,需要社会生產能力足够强,以至於人们发现以前的几个人决定问题的管理方式效率不行了;也需要社会的民眾有足够的开化程度,知道该如何构建一个崭新的时代。但是,从歷史的角度来看,现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都超过了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在发展之初时的文明的程度,因此这是现代的人类文明完全可以实现的。法制是这一社会形式的基础,必须明确这一点才能最终建立好这一社会形式。

有人说民眾做主的形式也有弊端,比如可能会德国选出了希特勒,它有多数人的暴力等问题,同时它是一个低效的社会形式。其实这些都是对这个社会形式理解不深的缘故。说到德国的问题,前面已经反复提到了“法律”作為一种“社会契约”,推选出来的人权力并不是无限的。在“社会契约”中,每个人只拿出了部分的固有权利,并且其所付的“义务”必须有对应享受的“权益”方可。德国二战时的疯狂恰恰是因為当时德国人受到旧有观念的影响,不能紧紧抓住自己的权利,才不分黑白的听信希特勒的指示。说到多数人的暴力问题,更是如此,由於“社会契约”出让的只是部分固有的权利,因此不管是任何权力都不是无限大的,比如大家一致决定让某人散尽家财,但是那人可以说:我没有散尽家财的“义务”,因此他是可以拒绝的,凡是不能这样做的都不是真正的以民為主的社会形式。而在真正的民眾做主的社会中,法律一定要保护、尊重和强调每个人的固有权利。至於低效率问题,在前面已经谈到了,在进入近代以来,社会关係越来越复杂,这种社会形式非但不是低效的,而且是最為高效和安全的社会形式。因此这种社会形式近乎是完美的。

前面花了大段谈这种法律形式的“社会契约”,这种社会契约可以减缓群体的固有权利之间的冲突,这裡把它叫做“第一契约”,除了法律,“第一契约”也包括一些“规定”、“习俗”甚至“潜规则”。但是实际上,要让一个社会群体团结向前还需要另一种社会契约,这裡管它叫做“第二契约”。“第二契约”就是所谓的“社会道德”或“社会公德”,“第二契约”主要倡导人们要互敬互爱,要严於律己,宽以待人,可以把这种“第二契约”又称為“德爱”。“德爱”的最重要内容是对他人的宽容和奉献,这样群体内的人才能发自内心的互敬互爱,有一个群体的认同感。“德爱”还有一个内容是要律己和克己,这样就能够更好的宽容他人、奉献他人。

“第一契约”可以避免群体中各人的冲突,“第二契约”则像个黏稠剂一样把群体中的人紧紧的团结起来。前者是需要用强制力量执行的,而后者则只能用倡导的方式推广;前者需要社会中近乎全部成员予以遵循,而后者只需要大部分人遵守就能够达到不错的效果。在两种“社会契约”的不断改新中,人类文明得以大步前进。

繁荣论


為什麼世界上有富足先进也有贫穷落后呢?作為同一种物种的人為什麼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如何使贫穷落后变得富足先进呢?实际上,一个社会要繁荣必须要有一群知道怎样使之繁荣的先进人材,也就是《归亚论》中说的“一等文人”。

通过对人性的研究,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一个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这就是著名的心理需求的层次理论。这个理论认為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的需求,比如说吃饭穿衣;当这个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才会最求更高的需求,即安全感的需要;比这个需求更高的第三级需求的是对爱情、友情和归宿感的追求;更高的第四级需求是对尊重的需要和对高雅的最求,希望自己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或者能得到尊重;最高级的心理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能帮助他人,要為社会服务等等。

心理学家指出,通常人只有“基本满足”了初级的需求才会追求第二级的需求,第二级需求“基本满足”之后才会继续追求第三级需求,第三级需求“基本满足”之后才会追求第四级需求,第四级需求“基本满足”之后才会去追求“最高级需求”。什麼叫做“基本满足”?比如,给自己的某一级需求评个分,相当满意评為100分,非常不满意评為0分,那麼“基本满足”就是评為60分的程度了。

通常而言,一个人只有不至於饿死和冻死的情况下才会想着是否有安全感,只有生活安定了才会思考是不是要寻找爱情,只有生活富足了才会花钱去听高雅音乐,然后才会想到要帮助别人。大多数人无法超脱於这个铁的规律,服从於这个规律的人可以称為平常人、正常人或者普通人。当然也有少数人确实能超越这个规律,能超越这一规律的人只有两种人:一种叫圣人,或者叫伟人、英雄;另一种叫疯子,或者SB、250。一个自己都吃不饱的人还在想着其他人能不能吃饱,这种精神不伟大吗?而一个每天只能啃馒头的人,却要用省下的钱买用以炫耀的高档皮包,这个人难道不SB麼?

普通人也会不知不觉的用这个规律来衡量一个人到底是不是普通人,然而这个规律无法区分圣人和疯子,因此在平常人眼裡圣人和疯子似乎很像,似乎只有一步之遥。所以许多圣人在当时人看来是疯子,比如孔子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期望让全天下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他周游列国甚至到了断粮的窘境,不论他的主张是否正确,但是他為了天下人的初衷是不可以否定的,因此在这一点上可以把它视為“圣人”,然而他断粮时向途径之地的农户求粮的时候,农户给了他一块土,很明显农户把孔子认為是一个SB了。相反,希特勒希望让自己的所有德国能在没有安全感的管理之中实现繁荣富强的民族,这是一种疯子的想法,然而当时的德国人对他如“圣人”般的崇敬,最终使德国走上不归的路。

一个普通的人是无法超脱於这个规律之上,一个社会更无法超脱於这个规律之上,因為社会就是许多个人的集合。在人群中,我们能偶尔找到个能超脱这一规律之上的人;但是几乎不可能找到一个超脱这个规律之上的“圣人社会”或“疯子社会”。原因很简单,因為超越於这个规律之上的单个的圣人或者疯子本来就少,这些人零星的分部在人群之中,他们异於普通人的价值取向是无法很大的影响社会,使得社会变得和他们一样,因為社会的价值取向还是由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

因此一个社会要想繁荣必须要先使得社会的最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接着才能进而满足更高的需求,直至成為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高尚的社会。那麼社会的最基本需求是什麼呢?比如社会的医疗、养老、教育等等,只有在社会成员能充分的享受的医疗、养老、教育之后,才能考虑找到一条健康的进一步提高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道路。如果这些基本资源无法满足,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是无解的。譬如说城市人口问题,城市的人口一旦多了起来就会造成交通拥挤、噪音过大、空气污染、供水问题等等无穷无尽的问题。但是即使人们想出了各种最巧妙的方案,依然是没法解决城市人口问题的,城外的人依然会挤着进城的。其实原因很简单,因為这些人的医疗、养老、教育等等基本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因此全社会的人都会向拥有相对较好的医疗、养老和教育条件的城市集中,如果全社会的人争先恐后的要到城市裡去,那麼不论如何绝妙的方案都是无法解决城市人口问题的。

一个良性的社会繁荣肯定是建立在稳固的社会基础之上的,这个稳固的社会基础就是充分满足了社会中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之后而形成的。提倡高尚的确可以促使社会更加美好,但是这是有个前提的。在前面阐述中说道“高一层的需求”要在“低一层的需求”被评為60分以上才有追求的意义,当“低一层的需求”评為60分之后,人们继而追求“高一层的需求”时又可以促使人们更加积极、更加理性的追求“低一层的需求”,使得“低一层的需求”能更好的得到满足,进而使得“低一层的需求”评分更高直到评分為100,而且“低层的需求”评分越高,越有利於人们追求“更高层的需求”。所以“通过提倡高尚来促进基本需求的满足的做法”只能在基本需求被评為60分之后才能起作用。虽然对於英雄、圣人的奉献精神人们应该承认和鼓励,但是大部分人只有在自己吃饱穿暖之后才会去追求高雅,才会去思考他人的幸福,才会互敬互爱,这是人的本性,无可厚非。

实际上,在社会问题的许多方面,都可以发现这种类似的规律:必须满足某些较低的东西之后才能继续追求更高的东西。比如,在《社会论》中提到的“第一契约”和“第二契约”之间就有这个关係,一个社会必须把法制一类的“第一契约”做好之后才能进而倡导德爱这种“第二契约”。

归亚论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自信心在不断的丧失。原本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华帝国,到了十九世纪居然会败于一个远渡重洋而来的小小英伦岛国的炮舰之下,接着西方列强都来到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中国像餐桌上的大蛋糕似的被列强们肆意瓜分。英伦炮舰来到中国的数年之后,一海之隔的日本也像中国一样遭到了列强的觊觎,然而仅仅几十年后一个强大的日本帝国居然崛起,这个中国人从未正眼视之的蛮夷之邦居然能像西方列强一样把中国打得鼻青脸肿。

中国的有识之士很早就开始思考该如何使中国摆脱落后蒙羞的国运,从林、魏等人的“睁眼看世界”到李、曾等人的“洋务运动”,再到康、梁等人的“戊戌变法”,再到孙、黄等人的“辛亥革命”,但中国始终未曾重归世界第一强国的宝座。这使得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文化自卑”,彷彿中国的文化从来就是劣等的,中国曾经的强大从来就是虚幻的。为此,许多人还找出了各种理由证明这些结论,对创造中华文明的老祖宗们嗤之以鼻,甚至咬牙切齿,认为我们原本的文化必须被清除乾净,才能让出文化空间进而吸收来自西方的现代文明。

其实,历史是一面最好的知时代兴替的镜子。为什么曾经野蛮、落后、蒙昧的欧洲和日本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超过曾经悠久、强盛、开化的中国和印度这些文明古国呢?我们必须从欧洲和日本的近代发展史上找原因。

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这些先进的国家掌握着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什么他们能掌握这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呢?因為他们都先后经历了近代史上的科技水平发展的大飞跃。经历了这次大飞跃之后,科技水平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培养出了许许多多的可以再创造出新的科技的人材,这些人材会创造出新的更高的科学技术,还能培养出更出色的人材,于是形成良性循环,国力就蒸蒸日上。在清朝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就看到了这个原因,因此开始了“洋务运动”发展我国的实业,希望能出现一个中国的“科技大飞跃”,最终使中国的发展能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但是“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并未像日本“和魂洋材”的“明治维新”一样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反倒是甲午海战的时候,清朝在武器和人数佔优势的情况下,败给了小小的日本。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许多中国人没有看见列强们在经历“科技大飞跃”之前,必将经历一个“思想文化的大飞跃”。在推动时代车轮的瓦特的“蒸汽机”问世之前,是欧洲的“文艺復兴”和法国的“启蒙运动”。欧洲先為世界贡献了达芬奇、米卡朗基罗、莎士比亚、孟德斯鳩等等无数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之后,才进而為世界贡献出了蒸汽机、汽车、汽船等先进的科技。同样的,日本的科技腾飞之前,在“明治维新”的时代召唤下出现了吉田松荫、福泽諭吉、夏目漱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在中国,能拿诺贝尔科学奖的杨、李也是出现在“新文化运动”的胡、陈、鲁之后的。

为什么近代史上科技的繁荣之前总是会有一个思想文化上的繁荣呢?这个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巧合。思想文化繁荣是科技繁荣的前因!那麼“文化繁荣”是如何导致“科技繁荣”的呢?恐怕写一本专著也未必能完全讲清楚其中的关系,不过这里可以在诸多理由中列出一个最简单理由:所谓“科技的繁荣”就是在一个相对很短的时间里出现大量的科技创新,那么为什么在此之前没有发生这种“科技繁荣”呢?只能因為在此之前没有经历一个“思想文化的繁荣”,“思想文化的繁荣”使得人们的能突破旧有观念看问题,进而形成新的思维,使得许多事情豁然开朗,最终会极大的增强人们的“科技创新”的胆魄、信心和能力,在这种“思想文化繁荣”中培养的人就能够担负“繁荣科技”的历史重任,最终使国家走向富强。

那么“思想文化的繁荣”是如何出现的呢?考察欧洲的“文艺复兴”,当时的欧洲人无法忍耐沉闷的中世纪后寻求一种“文化的繁荣”。他们是怎么寻求的呢?他们向自己的文化去寻求!他们在重新思考和审视自他们的希腊、罗马老祖宗以来的文化之后,找到了自己的“文化核心”,去除了不合时代的文化内容,最终成功的使文化繁荣起来。再来看看日本,许多人认为日本的崛起是因为都在按《脱亚论》的做法拋弃旧有的文化,全盘西化所以最终使日本繁荣起来。然而实际上,日本人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文化,今天的日本甚至还保留着传统的服饰——“和服”,保留着传统的“成人礼”,保留着传统的建筑和礼仪。他们何曾拋弃了自己的文化?再看看与中国文明最近最相似的韩国,今天的韩国虽然国土很小,但也成了发达国家,他们的许多近现代的文化受到美日两国相当大的影响,然而韩国对其固有的文化从未拋弃,他们还在拜孔子,他们还在穿韩服,谈起韩国的文化来,他们依然如数家珍。

但是,许多中国人却认為应该把中国的文化像野草一样拔掉,然后给先进的西方文化留下空间,这样才能真正引进西方文明达到“思想文化和科技的繁荣”。实际上,持这种想法的人只能算三流水平。很明显,任何一个不论大小的社会进步都需要优秀人材的引导,我们姑且把这种“优秀人材”称为“文人”。我们按照“文人”的水平可以把他们分为五等:“一等文人”明白社会的进步需要从自己的文化中寻求动力,能明白自己的文化中,哪些是不能丢掉的文化的核心或者“文化之魂”,哪些是不合时宜的部分,紧紧抓住自己“文化的核心”,然后勇于打破自己旧有观念,不断向他人学习先进的东西的同时不断的创新;“二等文人”也明白社会进步必须在自己的文化中寻求动力的道理,但是他们找不到自己“文化的核心”,因此可能牵强附会的把自己的文化不分好坏的拿来解释一通,因此虽然他们也尽量向他人学习,但是无法很好的分清最该学他人的哪些东西,哪些东西可以次要一些;“三等文人”一看到自己落后了就认为应该彻底剷除自己的文化,然后把先进的文化全盘复製到自己这裡;“四等文人”会认为完全不要向他人学习,自己的文化是最好的,通过闭门造车过一段时间就可以超越他人;“末等文人”看到自己落后之后就只是一味的想方设法辱骂和铲除自己的文化,却同时也嫉恨或鄙视他人文化,所以又不向先进文化学习,只能破坏文化,而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意见来。

一般的小的社会进步由二、三等文人即可领导,然而要想让思想文化科技在短时间内大繁荣却只有“一等文人”才能够担当起来,领导它的文人们必须明白只有紧紧抓住自己的“文化核心”才能真正的使社会飞跃发展。为什么一定要抓住自己的“文化核心”呢?这些原因的细节恐怕也是用一部专著未必能说尽的。这里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北方有一个果农,他祖祖辈辈以种苹果为生,他经营的苹果园是祖上留下来的,这个苹果园曾经很高产,产出的苹果质量很好,因此他的祖祖辈辈靠此為生过着相对富足的生活,即使这个地方曾经有过饥荒和天灾,许多当地人因此绝户,但是他的祖上因为得当的经营这个苹果园而未曾受到波及。可由於这个果农的父辈经营不得当,因此这个苹果园里的苹果產量和质量都在下滑。到了这个果农继承家业的时候他不得不对这个果园进行大的整理,于是他把自己的五个儿子召集起来和他们商量该如何治理这个果园。他的年幼不懂事的小儿子说:“既然果园产量不行了,我们就放把火把园子烧了吧。”果农的四子说:“那怎么能行?我们家今后靠什么生活啊?我们家阁楼上有祖上留下的书信,裡面一定有让我们子孙如何处理今天我们的困境的办法,我倒阁楼里闭门思索,你们每天给我送饭就行了。”果农的三子笑道:“我们祖上又不是孔明,还会给我们子孙留下什么锦囊妙计么?再说了,我们今天所遇到的问题是祖上从未遇到的,所以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全家人都点头同意,果农说:“是啊,当下而言,这个果园是我们全家唯一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作为果农我们没有其他办法生活,所以不能废弃它,但是今天果园的问题又是祖辈们没有遇到过的,我们该怎么办呢?”三子接着说“这好办,我听说南方的香蕉最近很在市场上卖得很好,我们把苹果树全部砍了吧,种上香蕉,把苹果园改成香蕉园,我们一定能重振家业的。。。”这时候果农的次子插话说道:“虽然香蕉在现在的市场上很好卖,但是我们生活在北方,香蕉是南方水果,淮南的橘子到了淮北都会变成枳,南方的香蕉在我们这个北方果园裡怎麼能结出好果子来呢?我们这个苹果园只能种苹果之类的北方水果,我听说三百里外有一家老农很会种苹果,我请朋友去他那儿让他写封信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治理苹果园吧。”果农认为次子的话是个好办法,正要同意这么做的时候,果农的长子说话了:“我们的果园背靠大山、周围溪水、土壤肥沃,而且苹果品种独特,这些都是其他果园未必有的,种植苹果需要考虑到施肥、浇水、除虫、驱鸟、修剪等等诸多事情,这些事情都必须恰当,肥施浇水多了少了都会对苹果的产量和质量有显著的影响;除虫驱鸟的药剂用少了,苹果可能被虫鸟吃掉,用多了苹果可能成了不能吃的毒苹果;不恰当的修剪会直接伤及果树。所以,每一个果园有每一个果园的特殊情况,我们不能直接照搬别人的东西!这样吧,明天我们把那个老农请到家裡来讲述他种苹果的成功经验,然后我们到他的果园去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回到我们自己的果园,看看我们的果园和他们的果园有什麼不同,哪些是可以学习的经验,哪些是我们自己需要想法克服的地方。然后,我们圈出一块试验地来,看看这样是不是能改善我们的果园,如果有成效我们就用我们找到的方法全面改造我们的果园。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果园,对它的改造和管理一定要花心思,绝不能投机取巧的草草了事。”果农一家按照长子的方法经营果园,找到了合理的办法治理了果园,重振了家业。

如果我们把需要振兴的自己的文明视为上面故事中的“果园”,那么果农的长子、次子、三子、四子和幼子所提出的方案就分别对应着“一等文人”、“二等文人”、“三等文人”、“四等文人”和“末等文人”的意见。在晚清时,义和团就是“末等文人”的水平;空唱“仁义”的保守派则是“四等文人”水平;期望全盘西化的人则是“三等文人”的水平,“三等文人”的方案就是“看到南方香蕉热销,因此要把自己的北方果园裡的苹果树砍了种香蕉”的方案;洋务派和康、梁等维新派则是“二等文人”的水平,当然康、梁等人是比较高水平的“二等文人”,但是他们通过伪造孔子著作牵强附会解释孔子思想的方法希望能达到繁荣思想文化的目的,但是伪造的牵强附会的东西是不可能长久的,因此他们的长久最终目的不可能达到的。

真正的“一等文人”是“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魏源等人以及后来的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林、魏等人成为亚洲第一批惊醒的有识之士,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对于历来高傲的中国人甚至是东方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大胆超前而明智的思想。而孙、黄等人则能在搞清楚了自己和西方的文化之后提出符合中国国情,却不伤及中华文化核心的一整套建国理念。

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当然光绪的空架子,慈禧的保守和袁世凯的背信都可能是重要原因,但是关键的原因还是日本当时推动维新的是一群“一等文人”,而康、梁则走得是“二等文人”的路子。为什么中国出现林、魏等“一等文人”时间比日本早,却被日本后来追上呢?原因是日本的“一等文人”出现的非常多,仅仅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留下名的就数不清:能归类的就有“明治前三杰”、“后三杰”、“九元老”、“长洲五杰”等等;而中国算上不同时期的林、魏、孙、黄、宋等人,“一流文人”也屈指可数。这种文明飞跃之事必须要“一等文人”才能担当的,并且需要足够多的“一等文人”才行!然而看看“戊戌变法”中,行“二等文人”之路的康、梁、谭也不过区区几人,在质上和量上都是完全比不上同期的日本的,所以失败是必然和迟早的。

那么“一等文人”所寻求的“文化核心”是什么呢?其实这是个很深的问题,需要诸多伟大的思想予以詮释。但是这里提出一个例子,正确与否可以讨论。比如,以本文化的思维和语言為工具承载的“公认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就是一种“文化核心”。譬如,有一种价值观,孔子把它叫“仁爱”,墨子把它叫“兼爱”,佛教把它叫“慈悲”,西方人把它叫“love”,还有人管它叫“博爱”,虽然人类普遍认识和公认这种价值观,但是对于这种价值观的理解深度、广度、侧重点和解释是随著不同的文化思想环境而不同的;还有作为“文化核心”的“思维方式”,现在的人把它叫做“客观”,很显然,不同文化对“客观”理解的深度、广度、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思考前人文化的时候,比如我们看待孔子思想的时候不能一开始就认为孔子言论全是不可变更的经典,也不能认为他的话就是奴才言词。在今天,他倡导的三跪九叩般的周礼,我们必须摒弃,但是在这其中蕴含的对他人的尊重和爱护的“文化核心”就应该继承下来;他倡导的教育有奴化的成分,我们应该摒弃,但是他倡导的“学而时习之”的专研精神我们应该继承。任何一个文化都是由人谱写的,任何一个人在谱写自己的文化之时都是站在自己的时代看问题的。难道我们今天有了什么不顺之时,都可以责怪到几千年前的先人么?实际上,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并没有做什么对不住我们的事情,他们的思想创造了一个极其辉煌的古代中华文明。后人在文化上的挫折理应由后人自己思考和克服,难道需要让自己的老祖宗為我们把今天的每一件事情都安排好麼?古希腊的柏拉图是反对民主的,现在的欧洲人难道把他视為万恶之源了么?如果一个人自己没本事却说:“就是因為我曾祖父当年没有远渡重洋到欧洲去买幅毕加索的画,否则我们家今天就不会这么穷困了,是他造成了我今天的贫穷。”这是真正的不肖子孙!

福泽渝吉的《脱亚论》成为日本前进路上的一盏明灯,这也是造成许多中国人认为“只有全盘西化才能发展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这篇在中国人中鼎鼎大名的《脱亚论》,似乎并没有多少中国人真正读过,许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人把自己原来从中国学到的文化全部铲除,所以欧风美雨才能够顺利的使日本先进富强。其实在读了《脱亚论》后就会发现,这篇文章并非号召日本人自毁文化,而是告诉日本人:尽管从前中国很强大,但是十九世纪的中国已经不再值得日本继续学习了,要站在欧美的行列之中向当今的强者欧美学习。这篇文章反而恰恰彰显了日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核心——“向强者学习”,古时候向强大的中国学习,现在向强大的欧美学习,时代在变,日本人这个文化核心始终未变。实际上,在社会向前的车轮之上“文人”就是“司机”,他引导着时代的进步,然而他仅仅只是引导,时代前进的动力来自于时代中的每一个小小的民众,失去了这些民众的支持,时代的车轮根本不能转动。所以“文人”们必须说服民众,让民众支持自己,推动时代的进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文化,它深入到了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顰一笑之中,即使“文人”本人能超脱自己的文化,但是大部分人是无法超脱的,我们无法让多数中国人成天说英语,无法让多数中国人三餐啃面包,无法让多数中国人过年不回家,因为这些就是文化的体现,大部分人无法超脱于这个文化之上,甚至誓死捍卫自己固有的传统。因此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社会的飞跃绝对不仅仅靠热血一刻就可以成功的,作为“司机”的“文人”一定要花费精力寻找这个时代中的自己的“文化核心”和能使社会进步的“时代精神”,否则我们只能学到别人的表面东西,而最终导致失败。我们已经在自以为是所理解的“脱亚”道路上走得太远了,现在需要“归亚”,重新找回自己的“文化核心”,找到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