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日星期五

繁荣论


為什麼世界上有富足先进也有贫穷落后呢?作為同一种物种的人為什麼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如何使贫穷落后变得富足先进呢?实际上,一个社会要繁荣必须要有一群知道怎样使之繁荣的先进人材,也就是《归亚论》中说的“一等文人”。

通过对人性的研究,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一个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这就是著名的心理需求的层次理论。这个理论认為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的需求,比如说吃饭穿衣;当这个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才会最求更高的需求,即安全感的需要;比这个需求更高的第三级需求的是对爱情、友情和归宿感的追求;更高的第四级需求是对尊重的需要和对高雅的最求,希望自己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或者能得到尊重;最高级的心理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能帮助他人,要為社会服务等等。

心理学家指出,通常人只有“基本满足”了初级的需求才会追求第二级的需求,第二级需求“基本满足”之后才会继续追求第三级需求,第三级需求“基本满足”之后才会追求第四级需求,第四级需求“基本满足”之后才会去追求“最高级需求”。什麼叫做“基本满足”?比如,给自己的某一级需求评个分,相当满意评為100分,非常不满意评為0分,那麼“基本满足”就是评為60分的程度了。

通常而言,一个人只有不至於饿死和冻死的情况下才会想着是否有安全感,只有生活安定了才会思考是不是要寻找爱情,只有生活富足了才会花钱去听高雅音乐,然后才会想到要帮助别人。大多数人无法超脱於这个铁的规律,服从於这个规律的人可以称為平常人、正常人或者普通人。当然也有少数人确实能超越这个规律,能超越这一规律的人只有两种人:一种叫圣人,或者叫伟人、英雄;另一种叫疯子,或者SB、250。一个自己都吃不饱的人还在想着其他人能不能吃饱,这种精神不伟大吗?而一个每天只能啃馒头的人,却要用省下的钱买用以炫耀的高档皮包,这个人难道不SB麼?

普通人也会不知不觉的用这个规律来衡量一个人到底是不是普通人,然而这个规律无法区分圣人和疯子,因此在平常人眼裡圣人和疯子似乎很像,似乎只有一步之遥。所以许多圣人在当时人看来是疯子,比如孔子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期望让全天下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他周游列国甚至到了断粮的窘境,不论他的主张是否正确,但是他為了天下人的初衷是不可以否定的,因此在这一点上可以把它视為“圣人”,然而他断粮时向途径之地的农户求粮的时候,农户给了他一块土,很明显农户把孔子认為是一个SB了。相反,希特勒希望让自己的所有德国能在没有安全感的管理之中实现繁荣富强的民族,这是一种疯子的想法,然而当时的德国人对他如“圣人”般的崇敬,最终使德国走上不归的路。

一个普通的人是无法超脱於这个规律之上,一个社会更无法超脱於这个规律之上,因為社会就是许多个人的集合。在人群中,我们能偶尔找到个能超脱这一规律之上的人;但是几乎不可能找到一个超脱这个规律之上的“圣人社会”或“疯子社会”。原因很简单,因為超越於这个规律之上的单个的圣人或者疯子本来就少,这些人零星的分部在人群之中,他们异於普通人的价值取向是无法很大的影响社会,使得社会变得和他们一样,因為社会的价值取向还是由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

因此一个社会要想繁荣必须要先使得社会的最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接着才能进而满足更高的需求,直至成為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高尚的社会。那麼社会的最基本需求是什麼呢?比如社会的医疗、养老、教育等等,只有在社会成员能充分的享受的医疗、养老、教育之后,才能考虑找到一条健康的进一步提高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道路。如果这些基本资源无法满足,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是无解的。譬如说城市人口问题,城市的人口一旦多了起来就会造成交通拥挤、噪音过大、空气污染、供水问题等等无穷无尽的问题。但是即使人们想出了各种最巧妙的方案,依然是没法解决城市人口问题的,城外的人依然会挤着进城的。其实原因很简单,因為这些人的医疗、养老、教育等等基本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因此全社会的人都会向拥有相对较好的医疗、养老和教育条件的城市集中,如果全社会的人争先恐后的要到城市裡去,那麼不论如何绝妙的方案都是无法解决城市人口问题的。

一个良性的社会繁荣肯定是建立在稳固的社会基础之上的,这个稳固的社会基础就是充分满足了社会中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之后而形成的。提倡高尚的确可以促使社会更加美好,但是这是有个前提的。在前面阐述中说道“高一层的需求”要在“低一层的需求”被评為60分以上才有追求的意义,当“低一层的需求”评為60分之后,人们继而追求“高一层的需求”时又可以促使人们更加积极、更加理性的追求“低一层的需求”,使得“低一层的需求”能更好的得到满足,进而使得“低一层的需求”评分更高直到评分為100,而且“低层的需求”评分越高,越有利於人们追求“更高层的需求”。所以“通过提倡高尚来促进基本需求的满足的做法”只能在基本需求被评為60分之后才能起作用。虽然对於英雄、圣人的奉献精神人们应该承认和鼓励,但是大部分人只有在自己吃饱穿暖之后才会去追求高雅,才会去思考他人的幸福,才会互敬互爱,这是人的本性,无可厚非。

实际上,在社会问题的许多方面,都可以发现这种类似的规律:必须满足某些较低的东西之后才能继续追求更高的东西。比如,在《社会论》中提到的“第一契约”和“第二契约”之间就有这个关係,一个社会必须把法制一类的“第一契约”做好之后才能进而倡导德爱这种“第二契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